生鲜电商的日子似乎不那么好过。近日,“天天果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门店全部关闭,“青年菜君”和“果实帮”也宣布停业。
从投资的风口到集中爆发危机,生鲜电商仅用了两年时间。来自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表面上看,融资不到位、现金流断裂是生鲜电商倒闭的直接原因,但实际上,一些生鲜电商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才是引发危机的深层原因。
盲目“烧钱”,忽视消费者需求。生鲜电商都想上“高速路”,不断加速扩张,但这种方式不见得行得通。同样买一条鱼,让消费者不去菜市场而选择网购的原因,一是价格低,二是质量好,三是速度快,但一些生鲜电商往往只看重“价廉”忽视了“物美”,为了压低价格,拼命节省物流、冷链成本,甚至以牺牲产品品质为代价,这也是虽然电商一直进行着补贴大战、低价竞争,却不能增加用户黏性的重要因素。 《2015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介意生鲜价格贵的消费者仅占三成,也就是说,消费者虽然期望能买到低价的生鲜,但如果能在保证生鲜的品质和新鲜程度的基础上,偏高的价格并不会对用户的体验造成太大影响。
缺乏特色,追求“大而全”。生鲜市场庞大,同质化也很严重,不少电商都将目标定得过高,试图短期内将产品覆盖全部品类、开拓更大市场。虽然看似一个平台基本就可以解决所有需求,但因为缺乏前瞻性、做得不够精细,让生鲜电商的货源组织、质量监控、货物配送等方面的短板暴露出来。其实,做“小而美”的生鲜电商,也不一定就没有生存的空间,比如一些中小电商放弃对大众生鲜电商市场的角逐,开始专注做高端有机市场,不仅在运营成本控制、库存管理、绩效等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也让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培养了不少忠实用户。
生鲜电商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如果不专注消费者,迟早会被行业抛弃;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资本涌入、快速扩张、“烧钱大战”,都不是生鲜电商的“免死金牌”,只有脚踏实地、深耕市场、紧抓需求、做出特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安徽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