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华瑞雪:新乡贤助力脱贫攻坚

[ 作者:华瑞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486 更新时间:2016-08-17 录入:实习编辑 ]

一名副部级干部主动申请做驻村书记的事迹,近日受到媒体关注。这位老同志经中组部批准,下沉到村任“第一书记”,一年来尽心做事,带领群众努力脱贫,受到当地群众好评。(8月15日《人民日报》)

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已有不少退休官员主动下乡出力,成为奉献乡里的“新乡贤”。离退休老干部集智慧与经验于一身,既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好点子,又有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宝贵经验。“老同志下乡”承载的是离退休老干部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切。

当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中,人的问题已成为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有能耐的年轻人纷纷进城,导致一些农村“空心化”;有些乡村干部,身在农村,心和家庭却在城里,很难与乡村“同呼吸、共命运”。如果没有人才的“润泽”,将资源导入并结合实际盘活,只是简单把钱和物投到农村,很难发挥可持续的造血功效。

老同志的“加入”,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活血化瘀”的作用,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老同志”是党和国家多年培养出来的人才,善于与群众打交道,能够为群众排忧解难,深得群众的信赖,积累了大量的群众工作经验,相对于年轻干部更有群众基础。人才是贫困地区致富奔康的关键因素。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落实靠基层,支撑在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选好一个人才,就可能培养一个团队,发展一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脱贫攻坚一线,缺的是踏实苦干、勤政为民的“智者”。选派“第一书记”驻村下乡,最怕的是他们将“第一书记”作为“任务式”工作,而老同志的“自愿下”体现的是积极干事创业的热情,展现的是“一心为民”的情怀。“人老心不变,退休不退岗”。虽已退休或退居“二线”,但那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拼搏的心还在,敢于向困难挑战,希望用自己所学、所知、所想奉献党和国家,为基层服务,为群众谋实惠,将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热心基层这支传承棒接管好、发扬好。

当然,作为党委政府,更应该关心支持“新乡贤”的主动作为。首先,出台相应政策,逐步探索工作机制,打消“不知道人家接受不接受,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怕开始容易、成事儿难”的种种疑虑,积极鼓励有能力、有能量、有意愿的老同志到农村大地“释放激情”“发光发热”。其次,作为组织部门,要善于打破常规,不拘泥世俗,只要符合事业发展需求,就要大胆的选出来,不受年龄、学历、地域的限制,让更多的“新乡贤”投身到脱贫攻坚中,为人民谋福祉,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经济和商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