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7月27日《这个“老牌”贫困村为何“扶不起来”》,看了详细报道,让人哭笑不得。感叹之余,深切体会到“扶贫先扶智”是多么重要!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这个叫盘兔的山村,离首府南宁车程不到200公里,却是广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政府的支持不可谓不大,扶贫干部的工作不可谓不认真,然而,许多“老牌”贫困村的贫困户,陷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困境。
我们不妨来一起看看奇葩原因:
“出去打工,吃不惯大米”
“没文化、没技术”
“种葡萄要被羊吃掉”
“气力不够、身体不好”
“等子女长大就享福了”
再注意一些细节:
“30岁的妇女,已经6个小孩,大女儿已经12岁”
“上午都是酩酊大醉”
“不再生小孩,是床不够了”
全村596户,贫困户就是254户,占一半还多;相互之间生活水平差距不大,唯一可比的是谁的子女多!还是应证了那句老话,“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整村的水平都差不多,自然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政府投入再多,使劲往上拽也无济于事。
面对这样的局面,当地领导也是兢兢业业,用尽了各种办法:异地搬迁,引进企业,电商合作,但“黔驴技穷”,“老牌”贫困村依然“上午醉下午睡”“鸽子买光全消费”,习惯了举债度日,成了“扶不上墙的烂泥”。
如何办?扶贫先扶智!笔者建议采取这几个办法。
一是用村集体资金购买电视,强制性的集中群众定时学习,看新闻、看世事,让他们了解世外生活,逐步转变观念;
二是将扶贫资金部分用来扶持教育,确保贫困学生接受教育,既避免下一代“继承贫困”,又反过来影响他们的父辈;
三是在西部志愿者计划中,针对这个情况制定专项内容招募专业人才去办“扫盲班”,传授技术,“洗洗耳朵”;
四是再给地方领导压担子,立下“军令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那么“高压之下必有猛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不能“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需要和衷共济,人人献计献策,把“扶不起的阿斗”们拉上路,一起富!
作者单位:北川羌族自治县民宗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