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农村许多中青年劳力长期在外务工,越来越习惯于城市灯红酒绿的生活,立足农村、返乡创业者可谓微乎其微,而固守在家的大都是妇女儿童、老弱病残之辈,戏称“386199”部队。如桃江县松木塘镇三节塘村杨柳溪组共有21户、人口97人,其中60岁以上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16.6%,除2户有泥工特长的男劳力在家外,其余19户全部在外务工,“大人玩麻将、小孩耍游戏、老人闷坐家”,是对这里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尤为注意的是,留守在家的妇女儿童、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父母双亡家庭子女、智障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有的甚至连吃饭穿衣起码的生活都成了问题,至于适龄留守儿童上学读书更是无从谈起。为此,笔者强烈呼吁社会各界对此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就加快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特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第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关爱项目基金。采取政府财政部门拨一点、慈善机构拿一点、爱心人士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等措施和办法,尽快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关爱项目基金,主要用于建设学校少年宫、创办农村留守儿童乐园、关爱帮扶特困留守儿童家庭,以及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有益活动,真正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同样享有同龄儿童上学读书的机会,同样享受同龄儿童应有的幸福乐趣。
第二、积极组织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各级文明办、关工委、教育局、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要与会同当地学校一道,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联合组织农村留守儿童适时开展读书会、故事会、音乐会、朗诵会、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成效明显的文娱活动,扎实推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使他们在和谐的良好氛围中健康成长成才,在社会的温暖关怀下快乐生活学习。
第三、健全完善特困留守儿童生活保障机制。对于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父母双亡家庭子女、智障残疾儿童等生活上、学习上、交际上,确有实际困难的农村特困留守儿童家庭,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要尽快摸底造册、建立专门台帐,并将其及时纳入社会低保范围;对于父母双亡、爷爷奶奶又年老体弱多病,确实无依无靠的农村特困留守儿童,社会应积极主动承担相应责任,特别是民政部门应对其必需的生活费和学杂费进行核准造册、建档立卡、兜底支付。
第四、加快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一是要精心组织开展“尊老爱幼、关爱他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良好舆论氛围。二是要切实加大农村少年宫建设的扶持力度。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项目资金、适当加大当地财政投入,以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设备等途径和措施,着力抓好农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与维护。与此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学校少年宫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上、生活上、娱乐上的辅助作用。三是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网络体系。同时积极组建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并广泛组织开展各种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有益活动,让更多的人自觉参与到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行列中来。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桃江县委宣传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