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田铭:精准扶贫要扶进群众心里,扶进干部脑里

[ 作者:田铭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2 录入:实习编辑 ]

6月的天气日渐炎热,但干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干劲依然十足。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党委书记李新海仔细计算着全镇土地流转的情况:598户农民参与,完成流转1223亩,这些土地上已种植果树12万棵,产业化经营逐渐上路,为发展种植和观光旅游奠定了基础。(6月19日 新华网)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政府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精准扶贫是惠及民生的大好事,有助于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给贫困地区埋下希望的种子,但笔者认为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其前提是如何精准识别。

通过中央大力扶贫,在局部地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让不少群众得以脱贫致富,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当前仍然要面对大部分地区底子薄、条件差、难度大等实情;加之政策落实、人员配置、精准识别等不规范造成“年年贫困年年扶,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尴尬,浪费了国家不少资源。有个别地方出现部门与干部层层截留、克扣挪用、虚假申报国家扶贫资金,甚至把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加重了扶贫了的难度。

笔者认为要改变以上现状,相关部门还须改变以往的工作风,扶贫要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避免以往扶贫活动中出现的“投入偏离”现象,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以“精准识别”“精准施策” “精准管理”“精准考核”为基础,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基本情况,以科学论证精准“精准施策”为前提,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相关部门在政策落实上,要积极吸取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如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在扶贫工作中的精打细算,政府引导全员参加,积极发展现代种植和观光旅游,为脱贫致富打下良好基础,值得各级政府学习和借鉴。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造福百姓,时不我待。各级政府要扛好脱贫致富的大旗,树立敢于“啃硬骨头”的思想意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为贫困山区埋下“希望的种子”,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幸福指数,让贫困户享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把精准扶贫要扶进群众“心里”扶进干部“脑里。”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白坭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