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洛晓雨:一位副镇长的心声

[ 作者:洛晓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0 录入:实习编辑 ]

每次下基层采访,遇到乡镇干部,谈起工作,十个里有九个会摇头,唉声叹气道:基层工作,真是难哇!

乡镇,作为我国政府机构的最末梢,人不多,却要应付完成各条线下达的工作。过去,不少地方只配有“七站八所”,“七站”有像土地站、文化站、计生站、兽医站等,“八所”指的是财政所、民政所、工商所等;现在,这种延伸的机构越来越多,真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从中央、省里,再到市县四级政府,全部落到乡镇一根针上,结果,乡镇的这个针孔只能越来越大。

到了最后,机构实在过去臃肿庞大,人不够怎么办?只能一套人马,几块牌子,可上面不管,该下的任务,照下不误,完不成,年底考核要“打屁股”,只能如同驴,一边挨着鞭子抽,一边围着拼命转。

前几天,在某地采访,结束后,当地一副镇长驱车送我回酒店。我与该镇长素未谋面,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暂且称他为X。

X大概45岁上下,言谈举止还算儒雅,并无乡镇长“大腹便便、一嘴黄牙”的传统印象,倒挺像位教师。送我回酒店前,X得送些水果给某市长。

交谈中,X告诉我,自己是L镇的,具体分管农业,一听我是农民日报的,感觉像是遇到了娘家人,顿时放下了对媒体的警觉,车里的气氛缓和不少。

这里我得承认,现在基层官员对记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跟记者打交道是苦活、累活,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吃力不讨好,甚至惹祸上身,不如敬而远之;还有些人认为,记者是花瓶,办一活动,只要来一窝蜂媒体,摆摆门面即可。

还有人认为,记者就是个工具,能妙笔生花,把工作稍作包装后,摇身一变升级为经验,再借力往上推一下,只要得到领导首肯,便诸事大吉。因此,需要记者时,捧在手心,好吃好喝待着,但一旦有可能会影响仕途的负面报道,那就绝不客气,立马翻脸不认人。

所幸,现在官员的媒体素养越来越高,但对记者,仍是如同“防火防盗”,不能得罪,也切忌交心,否则有一天被出卖了,只怕追悔莫及。这便是当前许多人的心态。

扯远了。我与这名镇长初次见面,且他只是顺路带我,因此也不存在诸多上述复杂的情绪。我一听,他是L镇,我曾去过那里采访,该镇明明就是个工业区,不可能种植他要送的水果。L解释道: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过Y镇的副镇长,而这里盛产该水果。

如此说来,过了将近20年,X仍在副镇长的职位上原地踏步,甚至到了一位工业乡镇,去分工农业,颇有些养老之意。估计X早已看破这一切,难怪看起来如何平和,身上难觅官气,与市长通话间,也丝毫感觉不出溜须拍马之意。

说起乡镇工作,X就跟我倒起了苦水,开口就是:“现在开展工作,过于急功近利,根本不实事求是!”

“比如一项工作,省里下令三年完成,可到了市里,各地你争我抢,纷纷压缩时间,以表忠心和态度,有些提前半年,其他地区则提前一年,个个抢跑。这种风气,级级如此,最终到了末梢的乡镇,你猜成了多少?一年!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数字怎么得出的?还不是长官意志在作怪。从国家部委,再到省市县,不管是哪级政府,都能空喊口号,下个文件就好;但到了乡镇,可不能这样,你跟谁去下文件,跟村干部,还是村民,谁来鸟你?”

“但领导不来管你能否完成,我就是一年。要完不成,动不动就拿‘约谈、免职’说事儿,三天两头下来督导,检查落实情况,搞得我们个个神通广大。工作要落地,得一步步来,一旦搞大跃进,未来都是后遗症。”

“所以到了最后,就是效率跟质量的选择题。要质量,时间等不起,现在领导整天渴望工作成效立竿见影,有了政绩,就能往上爬,至于后遗症,反正我前脚一走,屁股自然有人擦;要效率,意味着只能急功近利、牺牲质量,工程大快赶上,难免充斥豆腐工程,甚至牺牲老百姓的利益,最终良心过不去。”

“现在许多人已经麻痹了,恻隐之心有何用,啥工作都讲政治,上纲上线,完不成,就掉官帽子,或者影响年底考核,只能牵着鼻子走。选择题的答案,只能是选效率。流水的兵,人挪活树挪死,没有这些筹码,如何玩转官场。”

X说,自己早已看穿这一切,总想着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在Y镇时,还经常跑科研单位、走村串户,希望助农增收、为民谋利;可现在,一天到晚疲于应付,不是陪“各路神仙”考察,汇报工作,忙于迎来送往,就是埋头苦干写总结,把一点屁大的事情,吹得天花乱坠。正所谓,做得好,不如总结得好。

“如果再年轻点,我肯定不干了。”说到最后,X奔出这么一句。

“确实,如果你既讨厌这种游戏规则,又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其束手束脚、画地为牢,不如走出政府大门,外面花花世界,也能闯出一片天来。”我安慰道。

X轻叹一声。“走出政府大门,我是不敢奢望了。说实话,现在哪怕减薪到每月500块,我也不走,总比饿死要好。进社会?不是我自贬,谁会要我,专业早就丢了,空有一身皮囊。再说,我把最好的青春都献给了政府,就算死,也要死在政府的怀抱里!”

我不知道,在基层中,X属于个案,还是典型。但我认为,与这位副镇长的一席话,能引起一些思考。写于公众号,以飨读者。

2016年夏日于出差途中。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朝西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