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15年8月,河南共选派12332名优秀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省直机关选派的221名第一书记中,处级干部占比达到91%。从一系列数字可以看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河南在选派第一书记方面可以说是“不惜血本”。(6月14日《人民日报》)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级组织是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而村第一书记就是列车长。当前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在这关键时刻,优秀的第一书记能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确保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地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反之,“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带头人如果宗旨意识不强、服务基层不力,对扶贫工作重视不够、脱贫攻坚措施不得力、扶贫任务落实不到位。这对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来说无疑是“拦路虎”“绊脚石”。
遗憾的是,目前有极少数干部思想觉悟低,争取“第一书记”不是想为群众做事,而是想得到背后的“好处”。因此,精准选派第一书记,要完善机制、细化标准、严格程序,划定重点范围、突出履职能力,坚持选贤用能、力戒滥竽充数。把真正“讲政治、讲标准、讲素质”,“愿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精兵强将选出来。把熟悉农村工作,有基层经验,能够处理复杂疑难问题的干部用起来。给人才更多施展空间。
当然,有些第一书记在工作中或许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或许思想会懈怠。对此我们应将扶贫成效列入干部考核,对那些在扶贫工作中驻村少而回城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扶贫工作不力的干部应及时“召回”。把那些挂名不出力,在职不尽责的人“踢”出去,把岗位腾出来。对那些在扶贫工作中能够真正地下基层、接地气、搞调研,敢于去啃“扶贫”这块“硬骨头”,交出满意答卷的党员干部,优先提拔使用。最大程度激发广大领导干部的工作激情和工作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精准扶贫工作中多次强调“因村派人要精准”。解决了“谁来扶”的问题,“扶持谁”“怎么扶”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当下,河南第一书记已经遍布河南各个角落,实现所有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全覆盖。相信河南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再是“难”事。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平武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