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推进农业现代化 破解种地不赚钱怪象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转眼间,又到了芒种节气。按照农事日历,芒种前后,小麦由南向北陆续成熟,农民也迎来“三夏”大忙时节。眼下,黄淮海平原上又可见到大型收割机驰骋在金黄麦海中的景象。然而,与丰收的喜悦相伴,部分主产区的农民还有些忧虑:去年玉米价格走低,也影响到了小麦行情。尽管国家今年继续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稳定粮食生产,但农民心里仍然有些不踏实。(人民网)
我国已经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一代代农民“背朝黄土面朝天”,靠着土地维持了生计。种地,不说暴利,起码要有微利,退一百步说,种地不应该赔钱。但近年来,由于土地流转成本大幅攀升、农资产品价格节节攀高、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进一步压缩了种地的利润空间,使得种地不挣钱怪像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种地积极性,长久来看,会对保障粮食安全埋下隐患。破解种地不赚钱的现象需要多管齐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帮助新型主体和农民渡过难关,让愿种地、会种地的不吃亏,农业未来才有希望。
推进农业现代化,政府要做好放管服。一是政府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农业相关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构建法制健全、公平交易的市场秩序;二是财政要增加对种地人的补贴以及加大完善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三是对农业市场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力度,更要为农民和农业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例如多开通一些农产品“绿色通道”,降低农业企业税收等等。
推动农业现代化,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就要改变以产量为农业的最大衡量指标的农业发展观,现代农业的强不单体现在产量上,更体现在竞争力上,这意味着农业发展观要有更多突破;其次,将“六次产业”理念贯穿农业生产过程,单纯的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无法实现农业的生态社会效益,要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拓展价值链,例如从种梨、卖梨到加工雪梨汁、吸引游客采摘梨,这就是“六次产业”让农民钱包鼓起来。
面对种地不挣钱的新形势,不能再单纯追求产量,更要重视质量效益,既要保证粮食安全,更要保护好亿万农民的根本利益,让种地农民不在经济上吃亏,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这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所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河北共产党员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