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超凡 : 透视村庄:“留守儿童”问题的终结,父母“陪读”模式的兴盛
“留守儿童”的问题,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学界,近年来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然而笔者在考察调研的过程中,通过对一个村庄(“南村”)的考察探索,发现这里“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湮灭于乡村发展的浪潮之中。与“留守儿童”问题大相径庭的是,笔者在考察的过程之中,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父母“陪读”的家庭越来越多。为此本文将透过一个村庄,以“南村”为考察对象,来揭示为何在这个村子里,父母外出打工下的“留守儿童”问题会走向终结?在这个村子究竟是因为什么,导致社会当中普遍热议的一个问题,竟在那所村庄不复存在。为何竟会出现了一个与之截然相反的一个问题,父母“陪读”模式为什么会在这所村庄兴盛?
“留守儿童”问题的终结,父母“陪读”模式的兴盛,仅仅是就考察的对象,“南村”这个村庄而言的,这一现象只是个案。但我们透过个案中的特殊性,也一定能挖掘出其中的价值所在。或许这样的一个个案现象,多多少少也能够帮助我们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另外一种思考,或许,多多少少也能帮助我们对于农村父母“陪读”的问题有些了解或者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相信在这之中的“特殊性”因素,也能够让我们透过“特殊性”看到“南村”面临的真正问题所在,从而对这一“特殊性因素”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深刻的思考。
父母外出务工下的“留守儿童”问题的终结:
或许很多人还只是停留于这样的概念当中:农村穷,经济条件相对差,孩子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吃饱穿暖,为了让孩子上得起学或者来说能够继“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上学往上读,很多父母抛下孩子背井离乡拼死拼活地在外地打工挣钱,并由此带来了“留守儿童”问题。尽管来说,父母外出务工这种现象在当前整个中国社会还仍很普遍。但因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相较于以往,事实上一些农村地区的情况已经没有那么的艰苦。至少来说,笔者所考察调研的“南村”,其经济状况及人们的生活状态较之以往已好很多。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在“南村”,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少之又少了。
首先,就“南村”的经济发展。当前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渗透到全国各个地区。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开发以及中原地区经济崛起之下,“南村”所在的县域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该县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着手对于县郊地区进行规划开发,建立工业园区,发展工业,扩大县域城市规模。因此这就需要对县郊地区的大批耕地进行土地征收。“南村”位于该县县郊,耕地正好属于县域规划开发的区域范围内。因此“南村”村民的一些耕地被国家征收,相应村民也获得了国家土地征收补偿及安置补助费,经济上瞬间“富足”了好多。
因为该县进行的国家土地征收,是为了建立工业园区发展工业的。因此,土地征收工作开展完毕后,工业园区逐步开始建立,一座座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厂商纷纷落户于此。工业园区的落成,工业的发展,需要吸收大量劳动力。而国家土地征收下“南村”各户村民的部分或者全部的承包责任田由于被征收,这一耕地上的经济来源从此也就减少或切断。由此,“南村”村民的注意力被工业园区所吸引,一些人选择到那里工作。相应对于“南村”外出务工的村民来讲,是到家附近的工业园区务工还是外出务工的问题,很多人就会对此做一番思考了。
“南村”就是在此发展契机下,村民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土地征收补偿款及安置补助费,单纯对于农村自身来讲,“南村”村民的家庭经济从此相对宽裕、“富足”。所以再也用不着为了生计,为了孩子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累死累活的外出打工了,再也不用为了“钱”的问题而发愁孩子上学的事了。而且家门口附近工业园的建立,更是为其提供了另外一条便捷的务工道路,用不着千里迢迢背井离乡了。
在“南村”,父母外出务工现象已少之又少。不仅有其经济根源,还在于“南村”村民思想观念上的巨大转变,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认识到父母外出务工下“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是源于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极大重视。
对于父母外出务工,这种想法和行为现如今在“南村”被他们大多数的人认为是错误的、愚蠢的、极不明智的!在“南村”人看来,打工是挣了些钱,维持得住家庭的经济生活开支或者使得家庭生活在经济上变得相对宽裕。可父母远在外地,孩子在老家的学习情况一概不知。既让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淡化,又让孩子的童年因此而缺失可以触摸的到的关爱,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父母在外虽累死累活,但得不偿失,他们缺失了对于自己孩子童年的见证,缺失了对于本应给予孩子的可以触摸得到的温情,缺失了对于自己孩子成长和学习的陪伴和关怀。甚至于,有些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完全陌生的一种情况。在此种非良性状态下生存的孩子,其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缺失和创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力原始态化或者能力弱化。除此之外,更可怕的是,因父母外出务工不在家,孩子不得不留守在家和老人生活在一起。但老人照顾孩子,在年龄、体力和精力等等很多方面是有限的。老人有时稍不注意,孩子因贪玩而出现种种意外的事情在农村屡见不鲜,很多惨烈的后果让父母悲痛抑郁,后悔终生。父母是为了孩子才出去打工的,然而事实上却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以及无法弥补的损失。父母外出务工下“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南村”村民们都深以为然且不想再重复这样的悲痛。
对于父母外出务工下“留守儿童”的问题,父母观念的巨大转变,不仅在于父母认识到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当前阶段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极大重视。“南村”村民他们当前更为关切的是子女教育问题。在他们看来,只有教育这条道路才能使得孩子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因此父母们决心要好好照顾孩子,为孩子的学习营造好的学习条件。再加上,因为“南村”经济的发展,村民家庭经济的“富足”,使得他们有足够的金钱来供应孩子上学。再也不用因为“钱”的问题而阻碍对于孩子教育的关心和投入了。现在农村的经济条件已经好很多,即使是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讲,即使再穷再困难,温饱问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对于“南村”来讲经济问题更已不再是问题。不仅仅是在于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摒弃了外出打工挣钱的念头,更加是因为大多数的人对于教育问题的全新认识,在他们心底深处对于子女成长成才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希冀。
这一“留守儿童”问题,之前我们社会各个层面都还在一直探索如何能够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及成长等的问题,甚至于在当前全国很多地区,农村仍面临着严峻的留守儿童问题。然而在“南村”,这一问题因“南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南村”父母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使得这一问题渐消渐息。
父母重视子女教育下“陪读”模式的兴盛:
对于“南村”,父母外出务工下“留守儿童”的问题弱化并逐步走向“终结”。但就在此过程中,“南村”村民在对于子女教育的问题上,由于父母急切渴望孩子早日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对于孩子学习教育百般“呵护”,因此又显现出了新的问题,村民当中父母“陪读”的现象不乏少数。
笔者在此之前的一篇文章《为什么多年来农村一直没能培育出大批优秀人才?——一个村庄里的教育观念变迁史》中已经介绍过,“南村”这个地方,人们的教育观念在当前阶段即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发展阶段,极大重视孩子教育。不仅在思想层面上,而且在行为上。父母从思想观念上激发孩子读书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从行为上规制孩子的学习安排。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孩子教育当成是家庭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把孩子教育看成是一项事业。
在“南村”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唯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得整个人生命运发生改变,只有通过教育这条道路才能让社会底层的人爬上高处。在当前阶段,“南村”近几年里陆陆续续走出了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在此“光环”和“荣誉”的照耀下,人们更加坚定于好好培养自己的孩子。即便是孩子自身,也会在思想观念意识里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奋发图强、立志成才!
“南村”的大人们老爱问小孩子的一句话是“期末考试考了多少分啊”。教育问题在“南村”人民的心目当中已成为重中之重。笔者在对“南村”的考察过程中,反复抛出的一个问题,“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期望是什么”,所有的受访者及村民大众所回答的都是研究生学历或者大学本科学历。通过认真观察和了解,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南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当中,无不是在诠释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期盼和渴望。
不过在这种注重教育的情况下,随之衍生出了一个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分析的问题。有些人急于渴求孩子走上更好的教育之路,出现了过度的、不当的支持教育的现象。基于这种问题和现象,对其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考察。“南村”大多数人对于孩子的教育看得最为重要,不惜一切为自己孩子的学习营造好的条件。笔者从考察调研中抽取一两例农村家庭的父母全力支持孩子学习这件事的行为,为大家一一详细呈现出来。相信会让我们对于当前农村父母倍加重视教育这件事有所感触。
第一户人家。孩子的父亲每天忙着经济作物种植和牲畜养殖,孩子的母亲在家门口附近有一份工作,一月工资三千多。工作实行“一班一歇制”,在一月之中,平均工作15天。即工作一天,紧接着便休息一天。孩子的母亲拥有的这样一个在家门口,相对轻松且收入相对不错的工作,对农村来讲很难得,很多人都非常非常羡慕。他们家有两个孩子,第一个是女儿,出生于2003年,目前读初中。第二个是儿子,出生于2013年,现上幼儿园。父母二人的工作都是全天候的,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对于小儿子,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想让他到县城里上好点的幼儿园。这就遇上了一个接送孩子上学的问题。女儿在县城上初中,寄宿式学校,每次周末回到家都嚷嚷着“在学校都快饿死了”父母看到孩子越来越消瘦,一方面埋怨孩子怎么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好好在学校吃饭,另一方面心里又不落忍,孩子天天在外上学吃不上饭觉得对不住孩子。父母反复考虑之后,孩子的母亲毅然辞掉了工作,全力照顾两个孩子上学。接送小儿子上下学,每天到中学里给女儿送饭。
另一户人家,孩子的父母俩人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超市。至于家里的超市,每天工作繁忙且店里人手稀缺但刚起步手头又没有多余的钱雇人来干活。他们家中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出生于2000年,现就读高中。小儿子,出生于2013年。大儿子在县城读高中,学校各方面都十分重视高考使得孩子在迈进高中校门的那一刻起压力倍增。孩子在学校因为种种原因总是嫌弃学校的饭菜无法入口难以消化,抱怨学校的宿舍有多吵有多闹腾每晚都无法好好休息。家长考虑到孩子的学习以及身体状况,母亲毅然离开家里的店专门到学校门口租房子全程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和学习。
在所考察调研的村子,现如今,类似于父母“撇家舍业”陪读的现象直的是不乏少数。所有人都期许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上研究生,一改祖祖辈辈没有学识固守小地方的命运。
就家长辞掉自己收入相对不错且相对轻松的工作,甚至于割舍掉家中的一切事务照顾孩子生活及学习的行为。要知道,对于农村家庭来讲,因为文化水平的限制,如果有份轻松且相对不错的工作是非常难得的,周围人都会非常羡慕。而且对于农村家庭来讲,家中一般会圈养一些牲畜和家禽,这就需要每日对其进行照顾。因为毕竟是在农村,即使土地被征收,但也存在部分村民还存在一定量的承包责任田尚未被征收,除去农忙季,农闲时虽不用每日在农田操作但也得对其加以照料。即使来说,村民的承包责任田全部被国家土地征收完了,家中仍还是会有各种零零星星的日常生活事务,所以相对讲农村家庭日常事务并不清闲。但由此可以想象到父母为了孩子不惜一切所付出的代价。
就父母不惜花费重金到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自己孩子起居和学习的行为。由于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学校附近居民房屋出租的价格一时间攀升了好多,且越涨越高。甚至于,学校附近居民拿捏住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大肆扩建和加高楼层,全力以出租房屋当成谋业的手段,且此种“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对于农村家庭来讲,收入相对讲本来就不高,拿着国家征地补偿的资金来支付这样的“高额”租金真的可以算得上是痛下血本了。
上述列举的两个案例只是当前农村生活图景中非常普通的事例,笔者在从考察调研中获悉到,由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把孩子的教育看得最为重要,不惜一切为自己孩子的学习营造好的条件,父母“撇家舍业”陪读的方式不乏少数。暂且不论此种方式的好坏与否,仅仅从这种行为方式上,表明现如今农村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多重视。各家各户基本上也都是把孩子送到县城的幼儿园、小学就读,家里每天都有人专门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对于孩子在初中、高中就读的,家长也通常是想方设法到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孩子或者来说监督、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即使是孩子不愿意让家长到学校附近租房子,家长也会去这么做,因为家长想无时无刻不监督着孩子好好学习。
为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家长辞掉自己收入相对不错且相对轻松的工作,甚至于割舍掉家中一切事务“撇家舍业”,不惜花费重金到学校附近租房子全心全力照顾自己孩子的起居和学习。不知这种方式也是一份过分的爱呢?对于父母来讲,为了孩子,做什么他们都在所不惜!可怜天下父母心。
孩子在外上学总是嫌弃学校餐厅的饭菜不好吃,或是是嫌弃学校宿舍又吵又闹等等原因。父母为了让孩子吃得好些,睡得好些,能够好好学习。选择了这种停掉工作和家中事务,到学校附近租房子的方式——陪读,期许孩子的学习能够得到最好的保障。这种过了度的支持孩子学习的方式显然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有很大弊端的。这种方式很难讲不会造成孩子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很难讲不会造成孩子缺乏适应生活的能力,很难讲不会造成孩子缺乏融入学校集体生活的基本生活技能。我们不禁会思考到:为什么在以往全学校那么多的孩子都能吃学校餐厅的饭,而现在却不能呢?为什么在以往全学校的孩子都能在学校集体宿舍休息,而现在却又不能呢?当然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在这当中肯定有一些特殊情况。但现在有那么多的父母去陪读,都是因为孩子有特殊情况?对于大多数“陪读”的家庭来讲,主要是孩子过分“娇生惯养”,父母“溺爱”孩子。生活于农村小地方的孩子本应该不具备那种“娇生惯养”的品性,而是应该对于生活、对于学习充满极大韧劲的。但此种现象我们不禁感叹孩子的“脆弱”。
对于父母“陪读”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会致使孩子过分依靠父母,缺乏自理生活的能力以及适应生活的能力。在父母“陪读”下,即使培养出来的孩子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这种孩子一般只适应,与父母相伴状态下的学习及生活。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显然是不合格的。对于孩子的培养来讲,一定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学会适应环境和处理生活问题及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不是所谓的与集体生活不想融合,到处怨声载道的孩子。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人一定要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提高人的多方面能力,对于孩子性格的培养以及成长、学习也都是大有裨益的。孩子自己独立处理和面对生活及学习中的问题,会不断地使孩子的性格得以磨砺,成为一个具有坚强性格的人,一个坚韧不拔品性的人。而且在此过程中,会不断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来说会使得孩子的思维不断开阔。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能直面困难,迎难而上。至少来说,能够从容面对,不被打垮。
笔者在与“南村”村民的交谈中,也一直在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地下功夫选择陪读的方式来照顾孩子的学习?从他们的口中,笔者终于明白了他们如此这般选择“陪读”的原因。知道他们对于子女教育问题的极大重视,对于孩子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极大寄托与渴望。但是笔者所没想到的是,竟然还有一个更加现实化的原因牢牢地打压在他们的头顶之上。土地是农民维持生活的基本保障,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可对于“南村”来讲,现在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责任田被征收了。其中一个方面,如果孩子不能好好上学,以后的出路都是一个问题。对于“南村”的孩子,他们或许还不如他们的父辈、祖辈。因为父辈、祖辈在年轻的时候,至少来说每人都拥有承包责任田。但眼下“南村”人都没有了土地,孩子上不出来学,以后连地都种不成了,恐怕连基本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另外一方面,对于“孩子”的父母一辈。由于没有了土地,自己以后的养老都是问题。虽然来说现下手中有征地补偿款和安置补助费,但早晚会花掉,以后老了之后的生活怎么办?对于以往的老人来说,有土地的话还能从土地的庄稼收成中维持生活,再不济也能让孩子代种,或者让亲戚、邻居等来帮忙种这块地,等庄稼收成的时候让他们给自己点粮食维持得住生活就可以了。但现在,一切都泡汤了。由于国家的土地征收,“南村”孩子以后的出路问题,以及“南村”人民的养老问题重重地压在“南村”人民的头顶之上。他们没有办法,不知道面对未来的种种困境该如何应对,只得让孩子好好学习,让孩子出人头地!对于他们来讲,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所以这也就迫使他们全然不顾一切地选择撇家舍业“陪读”的方式照顾孩子的生活与学习。
对于“南村”而言,“留守儿童”问题的终结离不开国家的土地征收,父母“撇家舍业”租房子“陪读”问题的显现、兴盛也在于国家的土地征收。但前者在于,国家的土地征收为其带来了绝好的“南村机遇”,推动解决了这一难题;而后者在于,国家的土地征收切断了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给“南村”人民未来的养老及后代的生存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从而致使“南村”人不得不为将来考虑做出“陪读”这一选择。尽管来说,无论老问题的解决,还是新问题的出现,都离不开国家土地征收这一特殊性,但也并非全然都归功于此和归咎与此,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混杂其中共同作用。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国家的土地征收是一重要的关键性因素,即本文所要阐述的,南村的“特殊性”所在。
父母外出打工下的“留守儿童”问题和父母“撇家舍业”租房子“陪读”这两种方式都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有着极大弊端的。相较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言,父母“撇家舍业”租房子“陪读”这种方式,足以可见当前“南村”村民对于孩子的教育看得有多重,但父母“陪读”对于孩子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当前高度重视子女教育的形势下,村民们无论是出于相互之间的竞争攀比也好,还是共同促进彼此督促也好,这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出人头地“陪读”的方式在“南村”村民当中已越来越多。对于“南村”而言,“留守儿童”的问题渐消渐息并逐渐走向终结,但眼下父母“陪读”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作者单系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政治学人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