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曼路:领导干部要担负起舆论发声的职责和使命

[ 作者:曼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7 录入:实习编辑 ]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味低调非良策》一文,重点提及地方领导干部的新闻舆论工作。文章指出,一些地方主要负责同志还不适应媒体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把新闻舆论工作片面地理解为耍嘴皮子、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从而在媒体上失声失语;还有的同志思维停留在“防火防盗防记者”阶段,不懂得同媒体打交道。(5月24日《人民日报》)

现如今,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革命对人类社会而言,就是一场管理革命,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然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有话语权、时时能开发布会”的互联网新时代,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选择“拥抱”,而是选择了“拒绝”。视媒体为“洪水猛兽”,错把正常的舆论监督当成“负面报道”,误将群众的关注焦点当作“挑错找茬”,干部与媒体关系势同水火、与群众关系敌对相抗。这是领导干部对新媒体的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以致面对新媒体时思想和行动皆“跑偏”。 这种冷落新闻舆论工作、在媒体面前“失声”的做法,显然是不甚妥当的。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担负起舆论“发声”的责任和使命,主动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消除“畏惧”情绪、摒弃“应对”心态,把新媒体作为执政新资源,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公开、广泛、自由的舆论环境。

反之,如果领导干部一味“低调”,骨子里仍然把新闻舆论工作当成花瓶,认为可有可无,在媒体上失声失语,不能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最终的结果则是严重损坏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同时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和长治久安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领导干部要担负起舆论“发声”的职责和使命,不仅要有新闻舆论宣传意识,还要具备应对舆论宣传工作的能力。善用新媒体“发声”,变“封堵”为“疏导”,变“应对”为“面对”,变“被动”为“主动”,既发出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论成果、经验做法的宣传“好声音”,也发出各地党员、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盼声音,更发出引导舆论、消除谣言、传播能量的“正义声音”。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全世界。”在政治生态环境被互联网深刻改变的大背景下,各级领导干部唯有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担负起舆论“发声”的职责和使命,尊重新媒体、正视新媒体、善用新媒体,才能在“互联网+”中掌握主动权、把握话语权,才能更好地推进治国理政的能力,也才能更好地赢得公众的认可。

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