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莫让农家书屋“赋闲”
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农家书屋”是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的要求,支持农民群众开办的,是一项由政府统筹组织规划的惠民工程,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农村书屋”的建立,能够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降低农村群众读书的经济成本,解决了“读书难”问题,受到农村群众的热烈欢迎。
“农村书屋”是一项长期惠民工程,但是目前有的“农家书屋”确出现长期“赋闲”,“书屋”前“门可罗雀”,“书屋”里杂乱无章的情形,这导致大量的书本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农村文化建设。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与儿童较多,这类人群对书本需求意愿不够强烈;另一方面,“农家书屋”的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针对这样一种现状,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借鉴其他成功经验,让“农家书屋”“热闹”起来,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一是书目要有实用性与针对性,配备好书。“农家书屋”面向的是农村群众,要根据农民群众的需求选取好书目,配备的书本要对农村生活生产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要着重选取农业图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图书,同时书本内容要尽量简洁易懂,方便农村群众能读懂书,学懂技术,将理论是自身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群众培训,宣传好书。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可采取定期举办“读书会”、利用好“院坝会”等,加强对农村群众读书培训,提高农村群众读书学习意识。同时充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机如“春节”,强加宣传,让群众真正知晓“农村书屋”的作用意义,让农村群众充分利用书屋资源。
三是加强对“农村”书屋监管,管理好书。各“农村书屋”承办主体,要加强对书屋的监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如图书“借阅制度”、图书室管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等。对图书要进行分类整理,便于农村群众查找,图书室采取人性化管理,更好服务于群众。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要充分利用好“农村书屋”这样一项惠民工程,莫让“农家书屋”赋闲,必将极大地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助于提高农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合江县福宝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