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那些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屡遭诟病之后,大有收敛。但在个别地方,却又兴起了所谓的“亮点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某个地方在某个方面的工作抓得好,有亮色,能起到一点带面的作用,这固然是好事,是值得肯定的。但有的地方所谓的“亮点工作”是集中人力、集中财力、集中资源而人造出来的,有的所谓的“亮点工作”看上去着实很亮很美,但实质上却与那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如出一辙,都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变种。
据媒体报道,在一个贫困县里,着力发展循环农业园,秸秆做饲料,茭白叶成菌棒,废弃物几乎吃干榨尽,虽然一组组数字令人振奋,但却有农民反映:“县里保生态,把村里的猪圈全拆了,山上林子封了,没政策、没项目,大伙儿想破头也不知该搞啥。”这样的“亮点工作”着实令人尴尬不已。还有的地方不切实际地统一建房、拓宽道路、美化村庄,不切实际地搞起经济联合体、规模种植、规模养殖,到头来不但没有给农民带来真正的益处,反而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此人造的“亮点工作”,虽然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能让前来考察的上级领导“为之一振”,进而博得好感。但这些充斥着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亮点工作”,只会掩盖问题、积累矛盾。因此,对那些如此粉饰出来的“亮点工作”要加以纠正,加以清除,加以禁止。
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看上去很美,或是仅从一个侧面看上去很美,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能够使广大农民真正过上幸福生活的惠民工程,必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法制和社会等各方面齐头并进,决不是“做花瓶”、“造盆景”所能实现的,单靠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的所谓“亮点工作”是无济于事的。那些所谓的“亮点工作”,缺乏可持续性,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悖,是建设新农村的拦路虎,同时也辜负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信任,危害了群众利益,广大农民群众对此更是深恶痛绝。那么为何有的地方却热衷于此呢?究其原因,一是面子上好看,领导考察喜欢看亮点,亮点成了香饽饽,谁会耐得住寂寞去做“里子”?二是做起来容易,做个样板可以短平快,可以快速“贴金”,而解决农村深层难题,要下力气、打持久战,可能短期效果不明显,费力不讨好,不如避实就虚来得容易。我们对那些所谓的“亮点工作”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莫被“亮点”遮住盲点,要善于抛开“面子”看“里子”,防止发生一俊遮百丑的偏面倾向。
只亮一点并非亮,处处皆亮长空明。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脚踏实地,必须要精准发力,必须要多管齐下。惟如此,才能真正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使目标完成好,成效看得见,成果留得住,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