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待了十多年,江沈红见惯了一门心思考公务员的学生,有些从大二就开始准备,有些考了三四次还在考。可是当一个毕业后在基层当公务员的学生回来告诉江沈红“工作不开心”,问他该怎么办时,他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时,已是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的江沈红才意识到,他和许多人一样,并不了解基层公务员在做什么,工作生活到底什么样。
在自己四十岁的时候,他决定体验一把。抓着湖北省委组织部每年都会组织博士团服务活动的机会,他安顿好在武汉的媳妇和上小学的儿子,经历8个小时的山路颠簸,成为神农架林区文体新广局的一名挂职副局长。
每个夜晚,对着台破旧的联想电脑,江沈红将每天所见所感一字一字敲下来,总共积攒了30万字、96篇挂职日记。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教授评价,这些日记“记录了基层公务员现状”。
实际上,在基层尤其是乡镇机关,并不是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公务员身份。基于体制和历史原因,形成了不同身份的人员。说起来,就有: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事业单位工人、当兵转业人员、临时人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选调生等。尽管,乡镇机关改革说了很多年,但是能够按照上级政策,做到位的是少而又少。
在这几种身份里,公务员身份是最吃香的。一般是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或是新招录的公务员。这些人属于行政编制内人员,工资、福利、政治待遇都有很好的保障。其次,是事业单位财政开支人员,这些人的福利也有保障,但是提拔的机会不多。最差的要属事业单位非财政开支人员,和临时人员。尽管都在一起工作,但是待遇悬殊很大,且非财政开支人员的工资、政治待遇根本无法保障。
基于公务员身份的优越性,近些年报考乡镇公务员的比例也有增无减。但是,良好的待遇并没有留住他们。尽管有服务年限限制,大部分不是通过借调方式,就是走关系调出基层,到市直机关工作。能够踏踏实实留下来,扎根基层工作的是少而又少。占用了乡镇机关的编制不说,也给在职人员增加了工作负担。
众所周知,乡镇机关工作很苦很累。加班是家常便饭。以全国两会期间为例,为了安保,笔者所在的乡镇,当月基本没有休息日,而且值班也频繁。平时也是如此。一有紧急任务,休息是不可能的。前几年的一个雨季,一个村子发生爆炸事故,乡里机关干部全都连夜赶到现场。这些的事例不胜枚举。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乡镇机关,乃至县市机关也不过如此。能够在基层留下来的,大多数是资历不深或是上了年岁的同志,还有一些是招聘的临时人员,且离家近。这些人老实本分,踏实干工作,但是碍于不是公务员身份,无论经济压力,还是心理压力,都很大。有时为了面子也只能是自欺欺人,在人前尽量往好里说。真是人前自卑,人后发愁。
当看到这位博士眼中的基层公务员生态时,令我想到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工作场景。但是,他看到的并非是全部。身为基层干部中的一员,期许着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而自己的待遇,也能够有所保障,越来越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宜春日报2016年4月30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