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亮剑”扶贫“发家”的干部,不让纪律成为“稻草人”
贵州省铜仁市通过信访举报、项目审计、民生监督发现,一些基层扶贫干部把国家的扶贫政策看成是“发家致富”的大好机会,肆意套取、侵吞扶贫资金,影响恶劣。针对这些问题,铜仁市纪委果断亮剑,先后查处江口县、沿河县、松桃县等扶贫领域腐败窝案串案,涉案金额730多万元,涉案人员30多人,其中县处级干部2人,目前,已移送司法机关17人,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6年4月21日)
实施脱贫攻坚,就是要把扶贫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和头号民生工程,通过集中攻坚,着力解决好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贵州省铜仁市位于武陵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山连绵,沟壑纵横,是最贫困的地区之一。2011年底至2012年初,国务院先后下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投入大量资金,将铜仁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决战区。然而当地基层扶贫干部却出现多环节、多手段违纪的“全链条腐败”,一些扶贫干部及其家属廉洁意识淡薄,“廉内助”成了“敛内助”,让该项工作走了样、变了味。
实施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原本应该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却存在“施舍”心态,一些扶贫人员把自己看作贫困群众的“救世主”、项目承包商的“财神”,肆意妄为。加之扶贫项目具有无偿性质,部分项目负责、实施和受益人员心态上出问题。少数贫困群众存在“白得”心态。少数贫困群众视扶贫资金为“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满足于“拿到就行”,哪怕支付相当比例“费用”也在所不惜。项目老板存在“没有损失”心态。为了和扶贫部门建立良好关系,项目承包商认为只要自身利益不受损失,对扶贫部门的要求“来者不拒”。这不仅反映出制度监管上的不到位、信息公开不足,也体现出对干部及其家属教育管理缺乏。
对待这部分干部,纪委敢于亮剑、善于亮剑绝不手软,大力查出并进行整治,起到警示教育一片的作用。强化对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督,从严从快查处违纪问题,形成震慑,不让纪律成为“稻草人”。让人民群众参与扶贫工作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强化公开,确保公平,让老百姓真实感受决策者的为民务实态度和公平公正决心。
笔者认为:脱贫攻坚任重道远,要按照中央部署强化扶贫领域制度体系建设;要建立科学有效、操作规范的扶贫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扶贫工作健康有序推进;要建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扶贫工作管理机制,强化扶贫工作决策者的“制度管理”意识,使扶贫干部依法依规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和资金;要健全信息公开机制,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作者地址:北川羌族自治县永安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