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送你一只皮鞋,等我选上后,再把另一只送给你”“给跳广场舞的大妈每人置办一身新衣服,让大家都投我一票”。目前,各地进入“两委”换届选举时期,针对五花八门、改头换面、更新换代的基层贿选,昆明市委组织部日前下发通知,明确了基层选举中不可触碰的“9种情形”,以加大对贿选的查处打击力度,严肃选风选纪。(新华网3月28日)
有人说,与其曝光这些基层贿选的“真面目”,倒不如好好查一查某些人为啥非要争取一个村干部这样的头衔。这句话看上去有些偏颇,却也有一定的现实思考在。
其实,村干部既非国家公务人员,也并非是正式的国家干部,待遇低,事务不少,村民们犄角旮旯、孩子、老人等等事情都要管,用句平常说的话“官不大,管的事情不少”。然而,关键就出在这个“管的事情不少”上面。
村干部的权力大不大?或许在行政序列里面算不得大,在各级官员干部队伍的比照来看,村干部是真正的基层干部,是国家行政序列的最终触角部分,算不得多大的官,手里的权力也毫不起眼。但是,对于基层的群众来说,村干部手里的权力却是“大”过“一片天”的。村民们足不出户,每天面对的就是那些人,特别是村干部,各种政策需要他们来传导和发布,各种政策需要他们来执行,各种社会福利、医保需要他们来定夺,各种农资补贴甚至于孩子上学、参军等等都需要村干部的手。可以说,村干部对于基层来说,是真正的“一根针”,权力到了这里,就等于是基层群众的“总管”。
基层贿选这件事其实是由来已久,有不少地方因为收入不高,往往一袋洗衣粉,只发下来半双的鞋子,或是一桶油就能够“买”到选票,选上之后则能够统统回本儿。这对于某些钻营者来说几乎是一本万利的“买卖”。难怪有些地方在村“两委”建设与选举的过程当中,各种乱象不断,村民们在选举过后,仍然是对村干部各种不满。选举的实际意义也就荡然无存。
关键问题就是在制度。村干部的选举虽然处在基层,但是选举不透明,制度不建立,甚至存在着贿选的情况,就极有可能把事情“走歪”。要补齐制度的短板,完善问责机制,对于那些试图贿选的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同时,更为重要的就是要彻底斩断村干部的“利益之手”,基层权力的行使必须要晾晒在制度之下,群众的权力监督之下,唯有如此,才能够在根本上杜绝种种乱象。所以说,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贿选的问题,更是村委会管理的政治生态的问题。
(作者单位:绵阳市三台县灵兴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