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8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强调指出:“为政不廉是腐败,为官不为也是变相腐败”,并表示“国务院将继续开展大督查,该处理的处理,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
长期以来,一些干部“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等“为官不为”现象一直为人所诟病,以至于一些政策措施难以贯彻落实,一些实际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也难以切实解决。如此的“为官不为”,实际上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之充分表现,也是宗旨意识、党性观念、进取精神退化的具体反应,小处说会贻误工作,大处讲则会损害党的威信。因此,对那些不敢抓、不敢管、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干部,对那些“为官不为”的表现和行为,必须以整治腐败的力度加以治理,并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下功夫,对“为官不为”的行为进行即时问责,即时查处。
首先,要把好干部的选拔任用关,让官员“不能不作为”。在一些干部中存在的“为官不为”问题,原因固然很多,但与我们对干部的选拔任用也不无关系。如果我们选拔任用的干部是名符其实的德才兼备、作风扎实、群众认可,“为官不为”的问题就可能不会出现,即使偶尔出现苗头,也很容易得到解决。因此,要切实解决干部“为官不为”的问题,就必须认真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恪守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树立重群众口碑、重真才实学的选人用人导向,坚决纠正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看背景选干部、靠关系用干部的不良现象,使官员认识“不作为”就不会被重用、就不会被提拔。
其次,要重视对干部加强监督管理,让官员“不敢不作为”。现在,我们的很多工作尤其是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各种“严禁”和“不准”很多,但一些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仅没有因各种“严禁”和“不准”而有所好转,相反有些问题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各地要结合中央政治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建立健全人事管理体制,切实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问题,消除“为官不为”的生存土壤。同时,各级干部管理部门要对照官员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实施严格的监督检查,对各种“为官不为”的现象都进行严格问责、严肃执纪,从而避免领导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不进反退,出现在思想上僵化、作风上腐化、能力上退化的现象。
最后,要建立完善干部管理的约束激励机制,让官员“主动去作为”。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打虎拍蝇”力度的不断加大,官员乱作为现象得到了明显遏制,但一些官员也表现出“不干事不出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权力下放职责减半”等种种不良心态,因而导致了“为官不为”现象的出现,引起群众不满。因此,要治理“为官不为”现象,就必须按照中央“从严治党”的要求,建立完善干部使用的约束激励机制,用机制推动干部勤勉工作,用机制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用机制约束干部严格自律,自觉在有作为、能作为、勤作为方面做出样子、当好表率、树立榜样,真正扑下身子解决好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成为一个远离“为官不为”,做到“为官有为”、受百姓欢迎的好干部。
(作者单位:院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