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刊文《走心,才能暖心》。文中举出:前不久,南京理工大学301位同学的饭卡“莫名”多出钱来。原来,学校根据“大数据”统计,对每月食堂吃饭超过60顿、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暗暗进行了补贴。作者就此展开议论,联系到当下的扶贫工作,说“多站在需要帮助的一方想一想,多一点精细管理、现代手段,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而不是抱着敷衍塞责的‘完成’心态,何愁找不到深受欢迎的‘暖心’办法呢?”
读罢此文,感慨良多。以往学校里的困难补助对象,一般都是由家长或学生本人申请,还要从村社(社区)到乡镇层层批示,学校审核,工作繁琐不说,很多时候还“精准”不起来。因为困难与否,看的不是学生的生活状况,而是层层加盖公章的申请资料。当然,在这些资料中,多数还是实事求是的,但也不乏那些“假困难”的存在。同理,在我们的“精准扶贫”中,哪怕上级再三强调摸排要“精准”,但从各地的报道来看,借“扶贫”之名玩弄权术、真贫得不到扶持的现象也多少存在。
怎样做到“精准”?南京理工大学可谓煞费苦心!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困难不困难,平日里的生活、消费情况就是最“精准”的。南京理工大学将“每月食堂吃饭超过60顿、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确定为补助对象,并进行“暗暗”补贴,就做到了“精准”。作为领导而言,确实“走心”了,但这个“心”走得值,让那些真正困难的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
由此推而广之,也给我们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了个醒。当然,由于城镇乡村都不等同于学校,况且任何经验都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如果也像学校那样来个“暗暗补贴”,恐会衍生出诸多的事端来。但是,其精细的管理和现代手段在“精准”中的运作思路是值得借鉴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干部们,要深入底层,深入百姓的生活,多渠道跟踪了解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才找得到真正的“贫困户”。
之前有位文盲朋友谈及申报“贫困户”一事时很感不安,他说村社发了几张表,要求自己找人填写,找到几个识字的人,又不知道怎么填,里面的每月收入、人均收入等等项目颇多,让人一头雾水。鉴于此,有的还说干脆放弃算了。其实,这样的现象就属于典型的官僚主义作风、敷衍塞责态度!本来应该属于具有专业水平的领导干部去实地调查填写的资料,却交给“贫困户”自己去找人填写。试问,这样“填”出来的“贫困户”“精准”度从何谈起?
每家每户的收入情况、消费情况,以及家庭建设情况等都不能“神仙凑数”。要摸清第一手资料,必须入户调查,若一味将任务转嫁,那“扶贫”就成了运动、形式,国家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却被某些人玩弄于鼓掌。这样,“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罪莫大焉!
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若如前面所言,就连“盆景”都算不上。怎样找真贫?怎样真扶贫?南京理工大学的工作思路很不错!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随时具有“走心”的理念和“走心”的行动,自然会有百姓感受到“暖心”的结果。脱贫攻坚,任重道远,真到了该多多“走心”的时候!(文/何竹梅)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关口实验学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