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城市有七八条建设路、公园路等重名街道,有的城市存在不少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不规范地名的存在给群众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为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地名不规范现象,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3月22日新华社)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每个约定俗成的乡土地名背后或记载着一段历史,或承载着某种特殊的记忆,可以说,它们是一个地方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也是若干年后的城市之根。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方管理者在地名设定上却陷入误区。一方面苦于好地名难觅,命名中的盲目模仿造成各地地名趋同、文化内涵浅俗等现象突出;另一方面又忽视对原有老地名的有效保护,不少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老地名遭到弃用,使原本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名文化不断弱化。地名的一味重复与过度的崇洋媚外不仅失去了原有地名承载的文化记忆和民俗风情,还使外来者晕头转向,甚至本地人也是一头雾水,给城市历史文化带来缺憾。
据2014年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会议发布数据显示,近30年来,仅伴随基层行政区划和建制村调整,我国就有6万多个乡镇名称和40多万个村名称被废弃。这只是近30年的发展印记,试想,如果不加以保护,那再过30年,不知道又将会有多少老地名消失,那段地名所承载的文化乡愁也将不复存在。
千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地名,不应以沉睡姿态淹没于典籍,而应“活着”承载民族记忆。在去年的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上,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慎重更名,使老地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地名不规范现象,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应该说,这是加强老地名保护,让其承载起文化乡愁任务的具体步骤。可以预期的是,通过这次清理整顿,各地将有一批老地名得以恢复,一批“大洋怪重”的地名从地图上消失,这对文化乡愁的重建是一件大好事。当然,在清理清查过程中也要注意两点:
一则,地名更改抓住重点很重要。各地在清理过程中要重点针对“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着力,重点整改有损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背离公序良俗、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规范地名。而对群众已经习惯、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不更改。因此,各地在地名普查摸底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切莫机械操作,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切莫只有长官意志,将地名更名搞成一场更改运动,无端地消耗掉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
二则,建立命名长效机制是关键。笔者以为,通过这次清理清查活动,关键是要建立各地地名命名、更名、注销和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防止地名的随意命名更名,从源头上遏制新的不规范地名产生,切实保护好地名文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方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