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静静流淌,两岸油菜抽薹生长,远处群山树木葱郁,真有陶公笔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感觉。这正是我的家乡,坐落在湘鄂交界的一个美丽村落。今年返乡,桃花源式的隔绝状态不复存在,一条高速公路与村庄擦肩而过,也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村民开始畅想“生态旅游”“美丽乡村”的规划。到村里一打听,原来镇里在实施“美丽乡村”行动。(2月26日《人民日报》)
当下,不少地方都在开展乡村旅游,以美丽乡村的金字招牌招揽游客。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想要发展乡村旅游,就需要在打造美丽乡村方面做足文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各地因地制宜,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靠山开发山,靠水开发水,把乡村打造成一片宜居的天地,吸引城里人往乡村去。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了,休闲旅游的需求逐渐增长。对于城里人来说,乡村就是一片旅游的沃土。乡村旅游想要发展长远,需要载得动乡愁。
曾经,好多人往城里去,因为城里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人口逐渐饱和,城市的空气越来越浑浊,城市的交通逐渐拥挤,“大城市病”变得严重,城市发展逐渐遭遇瓶颈。相关方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去年12月,中央时隔37年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把脉。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逐渐对广阔的乡村充满着向往。在中国,乡村依然占着很大的比重。往前推几代,不少城里人都是乡村人。乡村,某种程度上就是城里人的根。
促进乡村发展,需要外部输血,也需要内部造血。外部输血主要体现在城市反哺农村。另一方面,乡村也需要激发内生动力。正在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乡村激发内生动力的体现。美丽乡村,体现在人居环境美、居民素质高。美丽乡村建设,要摆脱大干快上的思维,要有长远规划,要明确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不能吃子孙饭、断子孙路。位于湘鄂交界处的这个美丽村落,利用自然风光,带动村民致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游富美”计划的经验值得各地借鉴。同样,位于张家港市的永联村,通过打造江南农耕文化园发展乡村旅游,也是这方面的体现。
发展乡村旅游,归根结蒂是要载得动乡愁。最近,纪录片《记住乡愁》的第二部在央视热播。这部纪录片聚焦神州大地的古村落,讲述这些古村落的历史人文底蕴。这些古村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在于那里的人们注重家风的传承,注重品德的培养。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有的古村落历史上出了不少人才,人才辈出增添了这些地方的灵气、名气。各个地方的古村落就像一块块磁石,吸引着不少游客慕名前往。那里的乡村旅游非常红火,促进了当地的旅游发展、经济繁荣。与此同时,这也给不少地方发展乡村旅游以有益启示。发展乡村旅游,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精心谋划、精心布置,要做好文化文章,让文化成为引领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发展乡村旅游,就要建设好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建设美丽乡村,要在载得动乡愁方面多做文章。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日报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