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黄丽:做好基层党建的“螺丝钉”

[ 作者:黄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9 录入:12 ]

中共中央组织部日前决定,追授李培斌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培斌,男,汉族,山西省阳高县人,1965年9月出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11月入党,党的十八大代表,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常务理事。曾担任阳高县马家皂乡农业技术推广员、司法助理员,龙泉镇司法所所长、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主任。2015年10月15日,李培斌同志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年仅50岁。(共产党员网2016年2月15日)

在中组部的追授文中,首先提到了李培斌同志是新时期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好干部。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从严治党的管党治党方略,树立了问题导向机制,在先后连续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来自基层的征求意见建议及我们自身查找的问题当中,比较共性方面的问题都有深入基层较之从前偏少,党群干群关系有所淡化,那么追根溯源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有所减弱,正因为我们的执政根基来源于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所以党内集中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旗帜鲜明地定为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意为对群众路线的再学习再实践,从而巩固这一根基。那么前文中提到的李培斌同志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群众路线,真正把老百姓的急事难事放在心上,把党的教育培养当成信仰,在群众心中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公正的党员干部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千千万万的李培斌式党员干部,敢担愿担为民服务重责,甘当愿当党的基层基础的“螺丝钉”,以自身践行为民宗旨,进一步让党的政策方针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信任,这是李培斌同志值得党员学习的第一点,所以每一个党员都要有做好基层党建“螺丝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务必把群众疾苦困难放在心中,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当好党和群众沟通联系服务的“桥梁”,让我们的执政根基在基层更牢固。

在李培斌同志的先进事迹中,第二点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地方就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群众当亲人看待,把群众满意、调解成功当工作动力源泉。体现在党员党性上,其实就是他对党忠诚,牢记党的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把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行为准则。李培斌曾说:“我不怕苦,穷也不丢人,当了共产党的干部,不给老百姓办事才丢人,我绝不给共产党抹黑。”正是因为有这份坚定的政治品格,所以他的思想行动才能集中在为民服务上,才能有源源不绝的服务动力和绵绵不休的工作激情。所以我们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他的这一优秀品格,在普通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践党性修养,在繁杂多事的工作业务中学习党的基础理论、实践历史来坚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强化党内学习教育活动在理论基础上巩固党性修养,另一方面也不能放松在实践活动中让先进典型党员们的行动来引领和带动每一个基层普通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推动党的改革发展、振兴民族的奋斗事业进程不断向前。

“李培斌同志工作30余载,调解了上千次民事纠纷,制止了上百次群体性械斗,挽救了50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令30多位遭受遗弃的老人安度晚年、20多名失足青年改邪归正、20多名社区矫正人员迷途知返。”(《经济日报》2016年2月2日)都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群众的事都不是小事,基层干部是万金油,什么事都得管一管,什么工作都得做一做,其中李培斌同志从事的矛盾纠纷调解、司法调解可以说是基层最复杂的工作之一,因为群众利益无小事,特别是处在矛盾冲突中的双方,稍有不慎,很可能引发其他社会性问题,但是李培斌同志工作起来却甘之如饴,并且在调解中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他的调解秘诀就是公平、公正、公开,事事为百姓着想,持平司法调解公正这杆秤。心中有人民,心中有公正,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事,所以公正、公平、公开、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也是我们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品质之一,同时也是处理基层事务的必备能力素质。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剑河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