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多个电商巨头的引领下,电子商务向农村的渗透催生了新的电商蓝海市场,广大农村地区像未被开垦的土地一样,成为电商的新方向。但相关人士表示,当前热火朝天的电商下乡过于聚焦和依赖电商企业,电子商务“进村”“出村”仍受多重主客观环境的制约,需跨过电信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物流渠道不畅及农村电商人才支撑不足等层层障碍,培育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内生动力,并加强对电商行业的监管力度。同时,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须与“新农村”“新农人”相辅相成。
●电商企业加快布局农村市场
在国家一系列“互联网+”政策红利驱动下,除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集体高调“跑马圈地”外,“电子商务+农村”在各地也逐步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日前,在边疆省份云南,致力于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服务平台“醉美云南”上线,这是一个集宣传推广和实际交易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这个服务平台背后是一群平均年龄仅有25岁的青年创业者和若干名行业和高校专家。“醉美云南”项目负责人单琳云说:“农村看起来离互联网最远,但作为最传统产业的聚集地,‘电子商务+农村’的潜力是巨大的,2015年,各类政策的频频加码也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添足了动力,不论是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还是一些刚起步的电商都把目标瞄准了农村地区。”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凤羽翚说,如今农村电商的发展已不仅限于阿里巴巴、京东投资打开农村市场、工业品下乡,解决农民“买难”的问题,更是解决“卖难”的问题,为传统农业产业链增加了电商这个新的出口。
阿里巴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月至6月,云南省消费者通过阿里巴巴平台买入金额为203亿元,但卖出金额只有63亿元。另一份云南省保山市政府提供的材料显示,截至2015年9月底,保山市已有个体网店1600多家,电商从业人员5000余人;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近10亿元,其中销售产品仅2亿元左右,而网购约8亿元。
在单琳云看来,巨大的“网络消费逆差”暴露出云南整体的信息化意识和“互联网思维”不强,另一角度也说明拓展空间很大。“从云南来看,丰富的农特产品、民间特色手工艺品及旅游文化等资源,大多分布在县域和广大农村地区,碍于信息化基础薄弱等主客观因素,没有形成好的出口。”
事实上,不仅仅是云南,国内部分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份都不同程度存在这样的情况。单琳云认为,县域经济所面临的形势和困难有其独特性,既有省内的城乡、工农差别,又有各省区间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差距。农产品毛利率低、产品链条长,以及信息化制约、对新兴经济业态不适应等,也决定了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特殊性。
●农村电子商务推广不能只盯着“电商们”
虽然农村地区广阔市场和庞大的消费群体已呈现在电商眼前,不过相关人士认为,农村电商发展的障碍也很实际地摆在了面前,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不能套用在城市的路子,更不能单纯依赖电商企业和局限于网店。
凤羽翚等人坦言,在电商巨头下沉发展过程中,倒逼宽带、支付、物流、人才等难题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电商企业在这其中并非是“包治百病”。
一是电信基础设施整体薄弱。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也呈现明显地域性特征。二是农村物流落后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障碍。尽管电商在不遗余力地打造物流体系,但仍无法彻底解决达到乡镇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导致企业经营成本过高,盈利空间受限。三是专业人才支撑不足,培养体系不健全。单琳云说,电商买卖群体年轻化特征与农村适龄上网人群流失严重造成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目前,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尤其是一批熟悉互联网的年轻人群体往城市转移,造成农村地区呈现一定程度上的“空壳化”趋势,这给农村发展电子商务这样的新兴产业带来阻碍。
不仅如此,大多数县域尚未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且县域人才吸引力低,人才培养也需要一定周期,“缺人才”在未来仍是县域电商发展的瓶颈。“保山市现有的5000名电商从业人员中,运营管理、营销设计等专业技术人员仅150人左右,电商人才和各级政府懂电商的管理人员十分缺乏。”保山市一位地方干部说。
单琳云认为,诸多障碍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开多少网店上,而是要发展整个产业链,从上游材料、设计、生产加工、线上、物流配送全产业链发展,还要有金融服务、创业指导与孵化,这样整个产业才能走得更长远。这些难点是未来用互联网改造农村时需要用解决的痛点,而解决了这些痛点后的中国农村才能更好地分享“互联网+”带来的红利。
●电子商务须与“新农村”“新农人”相辅相成
在敏锐地发现电商促进地方特色产品销售和提升旅游文化影响力后,一些县开始探索用电商的工具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扶贫。单琳云等人认为,农村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业界称其为“蓝海”,但农村电商渗透率事实上还很低。一方面是走进农村,一方面还要走出农村,政府与企业应充分合作,在农村搭建起消费和销售两个市场,加快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广泛融合,构建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发展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经营业态。
第一,要夯实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普及生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和光纤入户,提高城乡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建设和商用步伐,统筹互联网数据中心、公共信息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布局,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大数据服务,挖掘行业数据价值。还要在农村地区,逐步构建通畅高效的网络营销体系,构建覆盖省、州市、县三级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引导商品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实施商品交易市场信息化改造,推动网上网下市场融合互动发展,打造网络型农村供销服务体系。
第二,疏通县乡镇村的物流“毛细血管”。李明书建议,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吸引知名仓储、物流、快递企业拓展农村市场,科学布局、合理建设区域性总部或转运分拨中心。建设货物集中配送综合服务平台,应用物联网、智能快件箱等技术手段,提高物流的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发展共同配送,鼓励有条件的电子商务企业自建或与物流企业、快递企业合作,构建城际、城乡一体的综合配送体系。整合供销合作社流通体系和邮政快递物流体系资源,加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和村组配送末端网络建设,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畅通。
第三,农村电子商务要与“新农人”相辅相成。单琳云认为,政府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电子商务相关人才,打造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提高农民应用信息的能力,提升他们对电子商务应用的积极性;以农村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组织为重点,加强业务培训;引进人才,引导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到农村进行“技术扶贫”,为农村的电子商务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凤羽翚表示,要培养真正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仅仅通过上课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相关企业尽快在农村进行产业布局,为青年人创造学习、实践的机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懂电商、会电商、能把电商做好的人才。
第四,加快建立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与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业链延伸,逐步聚集形成配套发展、协同联动的电子商务产业群,为中小企业提供策划、设计、运营、物流、金融、信用、认证、安全、咨询、培训等电子商务服务。加快培育一批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平台开发、信息处理、数据托管、应用系统和软件运营等外包服务。
李明书、单琳云等人表示,农村电商的发展本质上说是市场化的行为,而且技术性很强,但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政府不能缺位。尤其在快速推动过程中,政府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管机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东方城乡报2016年1月26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