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农村金融转型:建立更加宽泛和包容的服务方式
导语:1月17日,由微金融50人论坛主办的“2015-2016年度微金融50人论坛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开启未来的梦想——微金融与共享经济”。在“金融转型与农村金融发展”分会场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马九杰发表了演讲。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与演讲专家确认,仅供参考
马九杰: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农村金融转型的想法,刚才杜老师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普惠金融是目前倍受关注的话题,要普惠金融必须进行金融创新,包括农村金融的转型,转型有很多因素和影响,转型需要利用各种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我们微金融50人论坛的很多老师都是关注互联网金融,确实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对于传统金融的转型,对于农村金融的创新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思考的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应用,移动互联网化对农村转型到底运用了什么,对于农村金融的运行到底改变了哪些?哪些是没有变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考虑如何进行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体系的发展,包括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
说这个话题之前,先陈述几个观点和假设。一个是我们知道金融的运行和信息传播是息息相关的,一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信息传播网络和信息传播的质量,决定了这个经济体当中金融的形式、金融的产品、金融服务的范围等等。我们说金融机构的功能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在于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第二是金融转型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技术的应用,这个技术会影响信息的网络,包括网络结构和网络上的主体,结构上不同主体的作用,这些都决定了这些网络的接通性和连通性,以及连通状态下的效率。第三传统农村金融利用的网络更多的基于本土化和地缘、业缘关系的物理化社会网络,传统金融形式很多,包括农村比较传统的基于人际关系的借贷,这些都是人际的网络,物理的人际关系。四是信息传播网络结构也是影响农村金融变革转型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农村转型面临的挑战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劳动力的转型,就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带来了信息结构的转型。比如说一些农民在农村里面生活生产,他有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网络,这个社会网络决定了他的融资特点,利用传统的社会网络参与金融活动,获取金融的服务。等着流动以后,流到城市里,城市里也不接受他,原来的农村已经脱离了,所以原来的社会结构、社会资本已经打破,这个时候就出现一个信息的空缺,这个时候谁拥有信息,就可能把它变成一个信息的红利,或者数字的红利。待会儿我们去讲这些怎么决定农村金融转型。第二就是信息通讯技术应用的使用,包括移动互联技术的使用,这些对打破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都有重要作用,到底作用在哪儿?我们如何理解这些对金融创新的影响?理解哪些是变化了,哪些没有变?
第一方面简单回顾一下农村金融到底是什么?我们提农村金融,很多的同行和老师都在说农村金融有什么特点,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到底有什么区别?有金融就够了,为什么还要研究农村的金融?老师也在质疑,所以农村金融到底是什么?农村金融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理解农村金融的转型和驱动的因素。
第二方面重点分享一下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的发展和应用对农村金融意味着什么,有哪些影响?或者说利用互联网的新的金融,新的农村金融和原来的传统金融相比,运行机制方面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哪些升华了,哪些回归了?
第三方面更多是从价值链、供应链的角度来说,现在很多人在研究、讨论“互联网+”“互联网+农业”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互联网+农业”其中农产品电商和农资的电商发展是倍受关注的话题,这些对农村金融也有一些影响,金融对农村的电商发展也是相互影响的。
一、农村金融到底是什么?
普惠金融是一个大的体系,包括很多的内容,刚才我也讲了很多老师对农村金融在质疑,农村金融有没有必要,包括我们专业课程设置有没有必要,农村金融是一个区域的概念,是农村地区的,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特色的金融,和这个相关的还有和农业相关的,就是农业产业。我们都说是微小金融,小型金融也是一个概念,他们的关系既有交叉,又有区隔。我把这三个图用一个更大的圆圈包起来的话,就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包括农村、农业也包括弱势群体,更大范围的普惠金融是让农村人包容进去。金融不仅仅包括信贷,也包括支付、结算、汇兑、理财各种。
回到农村金融,我们说是一个区域的概念,有区域的特点,农村金融的形式很多,经过农村金融服务的机构也有很多,一般是从正规和非正规的角度区分农村金融,正规的就是相对比较规模化、制度性比较强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当中,对农村来讲既有服务优势是这些小银行,所以我们说小银行在农村金融过程中有自己的优势,因为小,能够利用软信息,因为有些信息只有信贷员,只有长期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才能够了解,这些信息只有这些人才能知道,其他人很难把它标准化。所以在农村地区,小银行有他的优势,小银行具有软信息能力,具有隐含信息获取能力的人更有优势。
另外合作金融,合作金融有很多的特点,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合作金融的所有者和客户是一体的,这个和商业就是不一样的,正是由于这个治理结构,决定了它很多的优势,有很多人讨论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在抗风险方面的特点、优点、功能,抗风险能力最强的机构是合作金融,特别是历次的金融危机当中,不同金融机构在危机当中的稳健性最强的就是合作金融,合作金融有特殊的所有制结构,不过度的追求,赚的这些利润该是这些所有者,本身还有一些风险管控的手段,有很强的风险免疫。这些都是基于一个社会网络的共同纽带,社会网络、社会关系,传统的信息传播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些好的金融形式,是要把正规的,或者大的机构连接起来,通行农村的金融服务,这个也是充分利用软信息和隐含的信息进行决策。
对于更传统的非正规的农村金融来说,他们运行机制当中更多的是利用原来传统的人际网络、人际关系。比如说民间借贷,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也会经常碰到,民间借贷就是基于人际关系直接的借贷,现在很多P2P的形式,实际上就是基于一种信任的,一种信用判断的借贷的信息,标会刚才提到了是某些民间盛行的借贷方式,有的地方这种组织形式非常盛行。前两天我刚从福建当地的标会见到,一个家庭可能要参加四五个标会,还有更多的,不出了事还好,一出了事都到政府那儿去。集资,包括标会也是集资,某种意义的P2P的形式,把几个人的钱集中起来先给一个人用,多P对一P,所以这种本质的金融形式是利用创投网络,现在的网络无非是改变了一些,但是传统的机制还是保留了。还有贸易信贷和商业信用,以前赊销,这个是传统形式,金融活动,这些活动是产品的交易,信用的交易,甚至要素之间的交易,是捆绑在一块的,这种一块的交易,导致了信息共享,现在我们看在线互联网,无非就是原来贸易信贷或者是商业信用的一种扩张。
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金融形式、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方式,金融转型可以从几方面看待,金融的参与者,金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金融参与者之间,他们之间信息获取的渠道是什么样子,这些都构成了一个金融生态系统,金融服务范围、方式、风险控制的改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一是从需求层面来讲,很多需求方,原来小又分散,对他提供服务交易成本比较高,现在如果说需求方能够做出改变,可以降低信息获取难的问题,降低交易成本高的问题,金融也会做出改变,会提出更多的服务。比如说基于合作社的,合作社发展起来之后,金融机构可以不针对个人贷款,针对合作社贷款,成本降低,合作社也可以帮助银行搜集信息,降低风险管控的效益,当然合作社本身也会形成合作金融的组织。刚才也提到农业产业本身主体的合作会形成产业化,形成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会使得一些金融借助于产业链,降低了金融直接对各个分散的主体进行的服务问题,政府的政策都会影响金融转型。技术是一个方面,包括我们现在提到的互联网金融。
二、互联网、移动互联和农村金融转型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互联网对于金融,或者传统金融也好,现在的互联网企业也好,原因可能有很多,我们可以概括几方面,第一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包括互联网信息的使用,可以降低银行体系的运行成本,运行成本降低了,服务的范围,服务的质量也会提升。第二金融机构本身可以用互联网改善内部的管理制度,这个对于提高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效力是非常重要的,内部的管理效力提高了,决策成本就会降低,决策成本降低,收益就会提高。互联网可以提高信息透明度,不管是营销、服务方式还是服务的传递,还是从用户服务的使用等等方面,都会得到改善,这些改善对于整个金融的程度会有提升。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信息披露的提高,使得原来中介去搜集、处理、加工都会弱化。
特别是农村地区,移动互联的发展特别快,有人说移动互联的发展对农村而言是一个弯道超车,是一个跨越式的,农村原来缺少宽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相对比较薄弱,限制了农村互联网的使用,移动互联克服了地理空间障碍,也克服了基于个人PC的互联网使用,使得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更加畅通、充分。这些对于农村金融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刚才杜老师也提到,很多发展中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亚洲、拉美这些比较低收入的国家,他们更积极,或者更加早的,更加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地理偏远带来的服务难问题。而利用互联网可以解决物理网点布局的问题,提供不基于网点的服务,肯定会降低成本,因为偏远地区设立网点是成本很高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就可以降低成本。
由于互联网银行的发展,使得原来地理空间受到障碍的服务就可以获取,包括支付、结算、金融产品的获取、信息的积累,网上申贷、审贷,我一会儿会说,这些技术的使用会扩大农村的普惠,让偏远的地方获取更多的服务,但是另外一方面会带来负面的,我们不想得到的结果,一个是还会有数字鸿沟、知识鸿沟,互联网技术非常好,非常有用,但是偏远的人们接触互联网的机会,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利用互联网来获取服务的能力有限。另外,很多原来拥有专门信息的机构,包括信贷员都不会轻易的把信息外露。我们1999年就提进行农村信用档案的建设,很多地方都不愿意做,我做就要用公开化,透明的方式贷款,一些信贷员我自己有信息,而这些信息对我有其他的好处,我自己不会去做这些事情。互联网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利用互联网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推进农村金融的转型、农村金融的变革,改善农村的服务,扩大农村金融的普惠,但是农村金融要真的普惠,我们前面讲的社会网络的重要性依然存在,或者说它的功效、功能是不能够忽视的,要提供普惠的信息服务,传统的社会网络依然有用,我们说很多社交媒体,包括微信、微博等等这些,使得传统的物理社会网变成在线社会网,在线社会网也是一种社交网络,这些社交网络对金融服务而言,提供了很多帮助,因为这些信息也是有用的。但是在线互联网它的人群也会有排斥性,我们说有在线互联网必须是有在线能力,而且要确实在使用,才会构成在线社会网,本身会弱,也会有数字的排斥。但是真正有了在线的社会网,像众筹、P2P才会真正实现,要提供农村的服务,我们说线上线下的结合,前面也有提到,因为农村地理位置偏远,网络的基础设施,整个基础设施都会受到影响,会存在数字排斥,现在有人提出来叫数字的普惠,金融普惠要先数字普惠,才能实现金融的普惠。
虽然是在线互联网,但是在线互联网的位置不一样,在网络结构上是处在关键的节点,如果没有关键节点的畅通,网络会出现断裂,很多金融机构或者现在互联网企业采取的方式利用代理,利用村里的小卖部,小商贩进行代理搜集信息,不太好听的词叫信任,他们有很多的眼线去搜集客户的信息,如果说没有这些人的作用,整个互联网的畅通性会受到影响,这个畅通性的问题也会使我们提供金融服务的宽度、深度都会受到影响,软信息还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可以用信息、移动金融的手段,解决信息考察、信息传输、信息反馈,这个代理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要花更大的力气解决农村的信息技术设施、有更好的补偿机制和服务,另外就是要线上线下结合,利用线上的融资在线下他们当地的代理人或者当地的机构提供借款服务,是比较早开展的这个服务的例子。
我前天刚刚从福建回来,看到现在一个比较有名的扶贫小额贷款组织,中国农信(音),我们可以现场做信息的搜集、加工,对当地地方的信息是非常看重的,劳动力转移,我们做抽样调查,很多农村的农民都找不到,都在外地务工,是不是这些人到城里成为服务对象,他们一到城里之后我们很难知道他们的信息,因为楼上楼下都不知道,农村里面每家的情况都很了解,到了城市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匿名的社会,所以他们不愿意做城市的。
三、移动互联的电子农商发展与农业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现在也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很多金融机构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服务,供应链需要价值链,价值链有各种主体是要有交易,需要有互通,没有互通价值链的服务很难提供,包括金融的服务也很难提供。我说几个观点,是印度的例子,这个例子是比较早,是2000年当地的烟草公司开发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包括农村生产生活、医疗、文化等等通过综合服务获取信息,和小额信贷服务组织提供保险和信贷服务,他采取的也是线上和线下结合,利用传统的供应商,利用本地化的知识,利用代理获取一些本地的客户的信息,发现一些客户的资源,提供服务,同时这种方式也减少了竞争。
还有一个非洲的例子,方式和前面一样,这几个例子有一个特点,第一就是服务是多元的,在农村提供电商服务或者融资服务也好,因为农产品和农资的交易频率比较低,低频,季节性比较强,如果单纯的提供农产品的电商和农资的电商,可能就在那个季节是有用的,其他的季节就没有活动,所以提供服务就要全程的,不仅仅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和农资的销售,还把农资怎么用到地里面去,农民不是你卖给我就行了,我赚了钱之后我才会给你支付,提供综合的服务,不仅仅是销售,要把整个农业的服务,农村其他的服务都提供,才能够有好的网络关系的建立,这也是提供农村电子商务服务需要发展的模式,提供服务不仅提供服务,要提供更综合的服务来建立信息网络,这个对控制金融风险都是有帮助的。
时间关系,详细的就不说了,主要说一下综合服务建立更加宽泛的服务的方式,这个方式也是包容性的,谢谢大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金融50人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