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域发展来讲,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相对放缓,但加快发展的内在基础和上级要求没有变;风险挑战日益增多,但总体向好的根本趋势和长期走势没有变;产业转型初见成效,但区域竞争的格局和优胜劣汰的机制没有变。近年来,湘潭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局面,但也存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和短板。湘潭县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围绕“创一流、进百强”(打造全省一流经济强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的目标,推进“四大攻坚”,在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园区建设攻坚,在晋位升级中加速崛起。坚持“一区多园”战略,始终将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财源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园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更加坚定地走晋位升级之路。制订实施天易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在2017年成功晋级“国家队”。着力调存量,扩增量,抓进度,确保“一区三园”的主要经济指标保持20%以上增速。逐步改变单纯依靠行政资源、低价要素、优惠政策等推动发展的模式,更加注重创新型、内涵式发展,抢抓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政府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等政策机遇,集聚产业优势,提升产业品质,在新一轮创新创业大潮中抢占先机。更加高效地谋聚财生财之道。没有财源,园区发展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通过定位招商,定标安商,引进一批产业项目,发展一批财源项目。着力壮大实体经济,点对点培植成长型企业、扶持潜力企业、改造传统企业,精心培育骨干财源。善于盘活现有的土地、资金等资产资源,置换一批停产企业、闲置土地,切实提高资产收益。狠抓前期签约项目的落地,促其转化为投资、产出和税收。更加灵活地聚改革创新之力。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优化“一区多园”互动机制,构建政策共享、产业互补的良性格局。推进示范区与县直部门之间体制、内部运行机制和纪检监察机制改革,进一步聚焦经济发展主业,提升工作效能。创新服务机制,综合运用过桥资金、税费优惠、以奖代投等政策杠杆,支持企业发展。加快投融资平台市场化步伐,激活民间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债务管理,多途径减少负债压力,防控债务风险。
推进项目建设攻坚,在提速增效中集聚后劲。强化项目“生命线”意识,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着力提升项目建设效益。着力扩投资、增效益。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投资力度,决定今后的发展速度。持续强化项目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推进实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80个以上,加快武广大道等一批在建重点项目建设,力促中电投光伏发电、中国供销城等项目落户开工,力争重点项目投资增长30%以上。提高工业类、产业类项目所占比重,加强项目建设全程监管,提升项目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着力攻难题、提速度。项目申报、落地、推进等各个环节力争快人一拍,做到向上对接快、手续办理快、开工建设快。善于用新常态的思维、法治化的手段和“钉钉子”的精神解难题,疏通“肠梗阻”,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扫清项目建设一切障碍。严格落实领导联点服务项目机制。以项目论英雄、排座次、定奖惩,促进项目督查的常态化,点名通报,铁腕问责,强力推进项目落地生根、投产达效。着力抓储备、强后劲。围绕新常态下的产业政策导向,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精准策划一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经济效益高的优质项目,力争有更多项目纳入国、省盘子,吸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确保未来一个时期重点项目梯次跟进,循环接续,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推进产业建设攻坚,在转型升级中争创优势。一个地方若离开产业的支撑,可能就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最终只能叫好不叫座。新常态下,要以转型理念提升产业结构和质量,进一步优化存量、扩大增量,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进工业壮大实力、提档升级。突出新型工业的主导地位,从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融资和人才激励等方面入手,推动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向高端方向成长,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崛起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推进煤矿关闭退出,推动洗煤、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加强产业项目招商,引进符合产业政策和县情实际的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为转型升级注入优质增量。推进农业转变方式、增加效益。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健全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整合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支持引导湘莲、生猪、粮食、油茶、竹木等特色产业,打造县域特色品牌。推进服务业拓展领域、创新业态。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地位,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结合一、二产业的需求,配套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高端房产、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瞄准新的消费增长趋势,围绕建设文化强县、旅游强县,拓展餐饮住宿、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现代生活性服务业,构建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
推进城乡建设攻坚,在统筹联动中提升品质。坚持“城乡一盘棋”的理念,推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城镇化推进既要有建的速度,更要有管的力度。从规划入手,统筹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协调城乡发展。大力发展“镇域经济”,以城镇发展带动投资、集聚产业、扩大消费,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实施小城镇开发。加大对违法违规建设的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严守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和水资源红线,依托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新农村建设既要有物的投入,更要有人的关怀。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一方面,着力改善农村道路、饮水、电力设施和住房条件等人居环境,重点抓好107国道和潭花线沿线村新农村建设,加大力度推进示范片、“美丽乡村”试点村和帮扶村建设。另一方面,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的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养老、教育、医疗等农村公共服务,让“三留守”有依靠有保障。文明县城创建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面子”是外在的形象,“里子”是内在的品质,必须做到表里如一。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契机,加大背街小巷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推动县城管理工作走上常态化、精细化和品质化轨道。积极引导和发动每一位群众成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的主角,用实际行动为文明创建挣“里子”,共同营造宜居宜业新县城。农村环境整治既要有短期的成效,更要有机制的长效。根据市委市政府启动新一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重点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乡镇镇区污水治理、马路市场整治、三边绿化、生态养殖和病媒生物防治等源头性工作,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的方向纵深发展。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湘潭县委书记)(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