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肖东:党建领航助推民富村美业兴

[ 作者:肖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9-04 录入:王惠敏 ]

近年来,碧江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农村党支部、党员干部、“三农”人才“三驾马车”同向聚力、协同发力,为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2018年9月,碧江区脱贫攻坚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退出贫困县行列。

“我们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党管农村,切实发挥好各级党组织主体作用,夯实村级实体产业基础,以乡村组织、人才、产业、文化、生态的全面振兴,推动实现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兴的发展目标。”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汉华说。

农民致富靠什么?党支部引领是核心

“以前,老麻塘村虽地处城郊,但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渠道少,贫困发生率达19.82%,属省级二类贫困村。自从搞‘党支部+’以来,全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民收入稳定可持续,贫困发生率降至0.68%。”滑石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老麻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吴鹏飞告诉笔者。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近年来,该区深入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整合4610万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村为单位组建集体经济市场经营主体,采取“党支部+”的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要发展集体经济,完善的基础设施不可或缺。2017年来,老麻塘村抢抓脱贫攻坚政策,整合各类资金,新修联户路4300米,修缮通组路37.5公里。投入专项资金,强化500亩以上坝区机耕道、产业路、排洪沟渠、滴灌设施、杀虫灯等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完善后,我们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思路,重点发展种养殖、斗牛、斗鸡表演等产业,把利益联结到农户,拓宽增收渠道。”老麻塘村党支部书记杨秀军说。充分发挥城郊村的区位优势,流转农户土地资源,建立精品蔬菜、白水大米、跑山鸡养殖、山羊养殖等6个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130多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入社务工、流转土地等方式,贫困户年均可增收1万余元。

2019年,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采用绿色防控及健身栽培技术,建设2000余亩高标准“白水贡米”农田,由合作社统一品种发放、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绿色防控、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加工销售,高质量打造“白水贡米”品牌,将辐射带动557户农户亩产创收至少8000元。同时,流转土地200亩,栽种金丝皇菊,目前花苗已全部栽种完成,预计毛收入340万元,将带动20余户贫困户稳定就业。

据了解,2019年该区以500亩以上坝区为产业革命主战场,围绕果蔬、中药材、油茶、食用菌、生态畜牧业“五大”主导扶贫产业和白水大米、珍珠花生特色产业,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扎实推进农业产业革命。上半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69亿元,农业产业增加值达4.7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535元,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

农村变美怎么做?党员干部带头是驱动

“摘帽”不是脱贫攻坚的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按照“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强化保障、巩固提升”原则,该区继续在贫困村选派3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组建67支驻村工作队,吃住在村,专抓巩固提升工作。由2900余名干部结对帮扶7090户贫困户,帮助谋发展路子、想致富法子,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

“驻村3年来,我们重点在发展绿色产业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发展壮大村级龙头企业,带动精品种养殖产业和‘四小经济’发展,在群众增收的同时,让农村环境更美。”坝黄镇泥哨村第一书记金勇说。

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泥哨村整合资金800万元,注册成立华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先后承建生猪代养场建设项目和蛋鸡养殖、禽粪有机肥加工厂项目,带动村民大力发展小养殖、小作坊、小卖买、小庭院“四小经济”,作为长效产业的重要补充。同时开发出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乡村农舍、园林农庄等为主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形成“养殖-有机肥加工-果蔬种植-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发展链条,推动实现农村越来越美、农民越来越富。

美丽乡村需要文明之风滋养,“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完善村规明约,强化法律和道德宣传,推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瓦屋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杨风说。

该乡紧密结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安、公益事业等乡村振兴要素,制定村规民约。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阵地,邀请村晖使者宣传村规民约现实意义,利用宣传栏、院坝会等形式向农民普及宣传;组织司法干部开办法治讲堂宣传村民常用的一些法律法规,强化普法宣传;由党员干部带着农户清洁房前屋后卫生死角,培养村民卫生习惯,使文明乡风在村庄落地生根。

据了解,该区还积极推行垃圾兑换机制,建设农村环保银行,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绿色环保处理,由党员干部引导村民将日常生产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到村民组环保银行网点兑换物品,初步形成了垃圾回收利用的绿色生活方式。

农业兴旺从哪来?“三农”人才指导是关键

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在产业,关键靠人才。近年来,该区实行“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压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深入实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集聚人才精锐力量,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把专家匹配在产业链上,精准服务产业发展。

“养牛这个项目很好,重在短期育肥,但饲养的牛是从山东那边运过来,先不要改变其原有生活习惯,同时还需要注射疫苗,以防出现疾病。”铜仁学院养殖学博士、“三农”专家服务团成员肖政国说。自“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以来,不管是在产业项目点,还是在产业发展会上,均可听见“三农”专家的声音。

为充分发挥“三农”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该区聚焦“三农”产业、乡村旅游等方面引才育才,积极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上山下乡”。鼓励“三农”人才以农业园区、乡村为平台,以服务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集成推广一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转化一批农业科技成果,破解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培训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 ,进一步带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原来在机关搞科研工作,现在到这里来开展驻村帮扶,为500亩坝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2017年3月,区科技服务中心科技情报所所长黄再发来到和平农业园区开展科技帮扶,为园区精品蔬果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该区整合省、市下派专家、区管专家及乡村“土专家”“田秀才”“农博士”等“三农”人才资源,建立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库。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紧扣“五大”主导扶贫产业组建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把专家精准匹配到产业链条上。并通过在产业链上教学模式,现场向群众普及田间管理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等农业知识,为每个坝区培育2—3名农技人才,更好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通过用好用活人才,精准发挥人才智力支撑作用,该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区共有省级农业园区5个、市级农业园区5个,农业龙头企业99家,家庭农场296家,共组建5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动力强劲、势头良好。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