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谌中和: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 作者:谌中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8-05 录入:王惠敏 ]

最近一两年,国内关于生产资料应该公有还是私有的争论一下子让人紧张起来。人们的紧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种争论不再仅仅是理论家们的唇枪舌剑,而且还伴随着关于升级版公私合营将要或已经展开的种种传闻。实际上,从当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视野来看,这种关于公有还是私有的争论已经持续差不多两个世纪了,而且时常伴随着大规模迫害性的社会运动,包括左翼的和右翼的。

公有还是私有,姓资还是姓社,貌似不仅是文明在当下的重大问题,尤其还关涉到人类文明的未来。但我对此有一些与当下两种对立的主流意见都不相同的看法,写出来供大家批评。

马克思是当代文明关于公有制思想的鼻祖。在他三十岁那年完成的不朽文本《共产党宣言》中,他对当时如日中天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率先提出了最具世界历史意义的深刻批判。马克思说,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财产私有制度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分裂,即大部分人的贫困与少部分人的富有,因而是不公平的,而且还导致不可克服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所以实际上也是没有效率的。他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所有问题的总根源,所以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将是消灭私有财产,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按照他的设想,共产主义不仅是公平正义的,而且也是更有效率的。

马克思

马克思对私有制的批判及其共产主义理想激励了好几代人为之前仆后继,从而极深刻地影响了他身后的世界历史。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实验却非常不尽人意。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在效率上远逊于私有制,而且很可能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社会公正,而是导致了一个比资本家阶级更不具有道德正义性的权贵集团。

可以肯定的是,资本主义一直是当代文明的主流,私有制也是当代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和思想。私有制的拥护者们认为,财产只有掌握在私人手中,才是既有效率的,也是个人自由的保障。对此做出最经典论断的是哈耶克,他说: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个人手中,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他批评公有制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

哈耶克的论断经历了冷战时期世界历史正反两方面的检验,因而在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崩溃之后,除了中国的左派理论家仍然在教条主义地重复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明的那些结论之外,既缺乏对私有财产制度的新的有见地的批判,也没有对私有制未来命运的创造性思考。虽然人们仍然处处发现私有制的弊端,如两极分化和经济危机,但它不再能激起人们奋起推翻资本主义的豪情。似乎资本主义是人类不能摆脱的宿命。

但是我不相信。

我既不相信马克思所预言的那种共产主义的公有制能够最终取代当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为哈耶克对公有制的批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难被推翻。我更不相信当下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文明永恒的制度安排,因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所具有的真理性丝毫不逊于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的批判。我是一个人类理性的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任何一种重大的制度设计都一定有其历史的合理性,我尤其相信,如果一种制度设计的弊病已经被充分揭示了,人类就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稍微审视一下这两种貌似形同水火、冰炭不容的理论倾向,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认为,生产资料不仅在现阶段是要大规模集中使用的,而且未来也注定要集中使用。当下的主流思想对社会化大生产持无批判的肯定态度,把小生产形式看作是落后保守的象征。它们的分歧只是,那些大规模集中使用的生产资料到底是应该由少数人私有还是应该由全社会公有。

但是问题在于,由于当下的主流思想对技术进步的历史节奏及其意义缺乏洞察,没有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与技术进步的节拍统一起来进行思考,他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明了大生产与小生产的本质。他们在给予大生产过多荣誉的同时,给予小生产过多的侮辱。

社会化大生产是工业时代迄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不过,在此之前的生产形式并不是大生产,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都是家庭小生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个也许更加重要却一直没有被理论家们予以正确理解的历史事实是,农业时代的家庭小生产也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就中国历史的情形来说,家庭小生产在春秋时代才开始出现,此前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都是大生产。西周有可靠的文献记载,是贵族庄园经济与工商食官制度。甲骨文告诉我们,商代很可能是工、农业尚未完全分离的国家庄园制度——虽然当时的国很小。

千耦其耘

这就是说,农业时代的早期曾经长期存在过大生产组织形式,到后来才演变成家庭小生产。对于这一重大历史现象,以往的理论家要么缺乏自觉,要么没有对之进行有力的说明。我个人的理解是,早期农业社会是农业文明的技术化时代,那一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发明在特定地理条件下生产生活的各种技术。由于技术还在发明与进步的过程之中,大众还缺乏自主生产所必要的全部知识,只有在少数勤快、聪明、有知识的精英分子的引领之下才能进行有效的劳作,所以早期农业社会必然采取大生产形式。由于大生产的管理通常会演变为压迫,而且制度性的贫富差别也在所难免,所以当进行生产所必要的各种知识和工具都被发明出来,而且日益稳定和普及之后,大生产就显得既没有效率,而且让人憎恶,于是家庭经济就不可阻挡地成为现实的生产形式。在技术稳定的前提下,家庭经济不仅是最有效率的,而且也体现了那一时代最高水平的公平与自由,因为家庭经济最符合人性,家庭是人性的根源。 

农业时代从早期的大生产形式到家庭小生产的变化是与其技术的发展状况高度相关联的。我把农业时代早期大生产时代的技术称为大技术,与家庭经济时代的小技术相比较,其特点是工具粗糙、知识体系不完备,而且工具和知识都处于不断变化或完善的过程之中,因而也不普及。

因此,农业时代早期的大生产形式是在技术进步处于上升时期,人们为了尽快实现农业时代的技术进步而进行的一种制度设计。后来的家庭小生产则是在技术进步趋于停滞之后,为了实现历史时代的公平、正义与自由而发明的制度安排。

但问题是,农业时代的技术为什么没有持续地进步下去,而是进步到一定的时候就不约而同地停止前进,而且,所有的古代文明在进入完全或不完全的家庭经济时代之后都开始自觉地抵制技术进步。

这就与技术进步的边界有关。

技术主要可以理解为在特定地理背景下人类生存现实需要的各种工具手段与知识的总和。在农业时代,人类最终实现的是各个有明显特征而且相对稳定的区域性文明,主要包括东亚文明区、南亚文明区、中东文明区与欧洲文明区。虽然这些区域性文明之间在某些时候可能会有很频繁的联系,甚至还会有合并的短暂经历,如罗马帝国时代的欧洲与中东,尤其是蒙古帝国,但很快都会回复到原来的那几片相对稳定的区域性文明。

因此,传统时代的技术可以理解为区域性技术,区域性文明生活的需要即区域性文明家庭经济的实现实际上构成传统技术进步的边界。

东西方文明各有特色的区域性技术曾经稳定地维系了至少上千纪的时段,直到西方人因为被迫另辟蹊径地去往印度和中国,误打误撞地完成了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的结果是使西方人的生活世界突然空前地扩大了。面对这个扩大了的新世界,传统的区域性技术已经远远不够用了,他们要想驾驶这个新的生活世界,就必须创造新的知识体系、发明新的技术手段。当他们开始这么做,他们就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这就是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开始发展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高度相关的关键词来概括当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大技术-大机器-大生产。

当代的“大”技术首先表现在支撑当代技术的知识体系极其复杂庞大,需要通过漫长的专门学习才能勉强掌握其中的一个片面;其次是工具也很大,这就是大机器。机器不仅大,而且贵,家里既摆不下,家庭也买不起;尤其是机器的种类样式也特别多。这就使家庭不再能够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社会生产要通过各种分工精细的大工厂才能完成。社会化大生产在当代再一次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社会化大生产是当代文明的主要标志,当代文明的主要优缺点都与之高度相关。当代文明的主要优点是技术进步快,财富增长貌似也很快,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工业文明这几百年来最伟大的成就是开启了人类文明的第二次大规模技术进步运动,而且还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之中。技术的快速进步显然是因为当代的大(工厂)生产组织形式,尤其是当这些大工厂相互竞争的时候。大生产是当代技术进步的推手,没有听说有哪项重大技术进步是由家庭生产发明的。

但大生产就难免带来管理、压抑甚至压迫,尤其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的过于显著的两极分化与阶级压迫,不仅让人感到不快,而且很可能导致社会危机。马克思本来希望通过公有制大生产克服资本主义的缺点,但公有制大生产由于竞争不足,背离了大生产制度设计的初衷,它既没有实现过任何原创性技术进步,而且似乎也没有带来更多的公平正义,更没有实质性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压迫,这就使它在与私有制大生产比赛中的失败不可避免。

工业文明

有一个叫马尔库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不是很在乎资本主义大生产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因为发达工业国家的无产阶级大部分已经中产阶级化了,他更在意大机器生产对人造成的压抑。按他的意见,当代文明的主要缺点是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强势,使人们虽然也许衣食无忧,却并不真正感到幸福快乐。他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当代文明的技术缺乏价值与艺术的因素,他因而主张在进行技术设计或发明时应该注入更多的价值与艺术因素,但他的这个主张肯定只会让技术设计家们一脸茫然。

既然私有制大生产制度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财富增长,公有制大生产并没有人们曾经预期的那些优点,那为什么私有制大生产仍然不是最后的制度安排呢?

那是因为当代文明的技术进步应该也是有边界的,从而使当下以实现工业时代的技术进步为主要使命的社会化大生产制度也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制度安排。

如果传统时代的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区域性文明的技术,区域性文明家庭经济的实现是其技术进步的边界,那么,工业时代的技术作为一种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全球化时代家庭经济的实现很可能是这一次技术进步的边界。虽然当下的技术主要还是大技术,但技术的小型化与家庭化趋势已经初现端倪。最明显的是以电脑、手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产业,还有汽车和各种家电行业,它们都已经深度进入家庭。

汽车生产

技术的家庭化既是技术人性化的尺度,也很可能是技术边界化的标志。那些还没有家庭化的大技术则是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之中的不够先进、不够稳定、不够人性的技术。我预期,未来技术革命的方向是发明各种适合家庭生产使用的小机器,使当下的各种粗糙而且富于压迫性的大机器转变为未来精致且人道主义的小机器。当工业时代的技术实现了这一伟大转变,就达到了它进步的边界。那时候,技术就要重新开始进入停滞状态。

人们经常对技术的停滞抱有偏见,实际上,技术的停滞一定意味着技术发展的巅峰状态,就像一个人不再长高的时候一定是他身高最高的时候一样。当技术停滞并且普及之后,当代通行的社会化大生产形式就会转变为新型的家庭小生产——虽然任何时代都注定会有一定份额的大生产,正如不是所有的机器都能小型化一样。

到那个时候,当代由少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取代它的将是由每个家庭大致均等地占有并自主支配基本生产资料的家庭生产制度。实际上,农业始终在顽强而且成功地击退了大生产的入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家庭小生产(虽然经营的土地可能很大)一直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考虑到农业对于人类生存的基础地位,农业对于小生产的坚守可以视为未来小生产复兴的基地与源头。

不过,如果这次技术进步的边界不是全球化,而是太阳系化或是其他什么系的宇宙化,又或者未来的人不是人他(她)妈生的,而是由工厂批量制造的,那我上面对未来的预期就都不算数。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与子谌说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