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顾兴晨:泉塘镇军塘村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 作者:顾兴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2-22 录入:王惠敏 ]

留住美丽 记住乡愁 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泉塘镇军塘村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湖南省湘乡市泉塘镇  顾兴晨

军塘村位于湖南省湘乡市泉塘镇西南部,距离泉塘镇街区约5公里,全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总人口2431人,党员79人,有着“魅力之乡”的美誉。小桥、流水、青山、美丽屋场和布满河道的鲜花与草坪,静谧安逸,满足了我们对美丽乡村的一切幻想。

产业筑“巢”,引来“金凤凰”

乡村振兴,振的是心,兴的是业!军塘村的产业发展完成了从“西天取经”到“本地写经”的蜕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但是和大部分村一样,军塘村以前也面临着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留守老人儿童多、村级产业资源匮乏、群众生活不富裕等问题。如何聚民智,走出一条好路子,一直是军塘村思考的问题。

发展产业,缺技术怎么办?军塘村四处取经问道,学习先进,多次邀请了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园林管理处、市移民局的专家走村入户进行农产品种植、花卉种植、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采取专家培训与能人带动示范结合等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开展了新型农民培训600余人次,让广大群众轻松掌握技能,使得现代农业的“多样性”、“新颖性”、“技术性”深入人心。发展产业,缺人才怎么办?为长久计,军塘村推动实施了“聚智”工程,开始筑巢引“凤”。筑巢引“凤”,“巢”在哪里?军塘村支村“两委”班子出谋划策,广泛争取外出乡贤、在外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以果蔬种植、苗木培育为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借力湖南春梅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种植户”模式,军塘村流转了140余亩土地进行绿色蔬菜种植,不仅瓜果满棚,四季飘香,村民还因此增收致富。慢慢地经验足了,门道多了,军塘村结合自身优势开始在畜牧养殖、个体经营等方面进行创业探索,解决了几十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为了让愿意扎根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军塘村多措并举,通过技术指导、创业培训,政策优惠等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回村创业,涌现出了王华、刘赛群、刘海忠等一大批优秀创业青年。就业解决了,收入增加了,村民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村上土地流转、经济发展自然就被拉“活”了。

乡村换装,扮“靓”高颜值

青山环抱,绿树环绕,流水潺潺小桥下, 翠竹掩映绿荫间,山头果园郁郁葱葱,村头花田灿烂盛放。这就是今日的军塘村,一个被四方游客赞叹的美丽宜居家园。

军塘村是由原托南村和军塘村合并而成。在合村之前,两个村环境卫生相差悬殊,其中,原军塘村因基础薄弱,村民环保意识较差,经常在镇上的评比中垫底。

“托南和军塘,一个都不能落下。必须要改变,要打造一个‘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乡村,留住我们的乡愁”这就是军塘村的“美颜”目标。

 要想美,必须“自我清洁除诟病”。支村“两委”带着党员群众首先从环境卫生抓起,在常态保洁上“治沉疴,下猛药”。村干部发出环境整治倡议,党员示范带头,群众积极响应,深度清理河道沟渠垃圾,开展“三清”、“五改”及垃圾分类处理,加大村主干道和渠道水塘的日常保洁频次,加强环保巡查和监督,村保洁员由2名增加至7名,新建了7个废品收集点,16个垃圾收集池,发放了700多个分类垃圾桶,通过一段时间的地毯式清扫,环境整治成效立竿见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环保意识也显著提升。

要想美,必须“撕掉旧装换新衣”。为了将村子装扮的更“靓”,军塘村发出了“绿化、亮化、美化靠大家”的倡议,号召党员群众行动起来开展房前屋后、村道河岸及公共区域的种草种花美化活动。军塘村的“碓坎美丽屋场”就是村民们亲手打扮出来的“景中景”,该屋场覆盖了17户,面积32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2万元,道路、水利、桥梁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善了文化广场、健身器材、多媒体显示屏等配套设施,群众茶余饭后到广场休闲娱乐已成为每天的“必修课”。在军塘,美丽屋场是示范,但不是特例,而是常态。如今,军塘村的每一户人家都美丽精致,每一个角落都是一景,一个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新格局已经呈现。

村规民约,“约”出好乡风

治理乡村,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乡民在良俗中熏染。走进军塘村,《朱子治家格言》、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军塘村村规民约》、《我爱我家——灿烂笑脸》、乡村振兴总要求等宣传标牌映入眼帘,淳美乡风的感觉扑面而来。

为倡新风,军塘村“约法三章”。通过村民主动参与、自我约束、相互监督、自我管理,军塘村将群众普遍认可的先进文化理念及传统美德融入了村规民约中,内容涉及文化学习、道德修养、家庭教育、村庄规划、环境整治等方方面面,并通过宣传栏、标语牌、多媒体平台、专题会议、田间地头、茶余饭后等不同方式、场合对践行村规民约进行宣传引导。尤其是在矛盾调解、红白喜事等日常事务中,着重加强对村民道德文明、勤俭节约的宣教。

为倡新风,军塘村“多管齐下”。支村“两委”还充分发挥老协、妇联、共青团、治安队、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倡导婚事从俭,丧事从简的理念。通过举办“五好家庭”、“文明家庭”、“见义勇为”等评选活动树典型,评先进;通过组织 “三八”、“六一”、“七一”、“八一”、“九九”、“春节”等节日慰问活动访民情,送温暖;通过支持广场舞队、中乐队、龙灯队等活动团体聚民心,显活力。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村规民约已经从墙上纸上跃进了村民心里,传递正能量的乡风氛围日愈浓厚。

《军塘村村规民约》引得正、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约”出了乡风文明,“约”出了好风气,村民们都表示最信服,最好用。

“三治”融合,理出新秩序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做好乡村治理,到底哪首“山歌”最动听,最管用,军塘村有着更加深入地思考。

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群众的事情群众商量着办。治理有效,应该怎么做?军塘村做细做实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坚持自治为基,规范创新了“村民小组自治”工作模式。依托村组自治,建立了“百姓议事会”“村民参事会”新载体,每个小组在热情好客,群众信服的村民家中召开小组会,引导群众按照村规民约议事、定事,畅通了村民代表会议运行机制,老百姓就有了一本“明白账”。坚持法治为本,获评省级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持续开展普法教育,强化全民守法,增强农民法律意识,让农民信仰法律、认同法律,依法办事,让乡亲们吃下一颗“定心丸”。坚持德治为要,形成“治理有效”的乡村文明新秩序。通过宣传先进人物,宣扬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展现农村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思想文化力量,群众就有了为人处事的“风向标”。

“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在军塘村,这样的理念不仅张贴于展板、橱窗,现已深入了当地老百姓心中。“三治”合一,干部引导,党员带头,村民响应,实现了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做到了小矛盾不出组,大矛盾不出村,成为了全面夯实基层基础,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灵丹妙药”。

干群齐心,走出富裕路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没有农村地区的生活富裕,就没有乡村振兴。实现生活富裕,关键是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掌舵的不慌,乘船的才稳。军塘村支村“两委”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干事干出样,扶贫扶到底”,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使产业帮扶、就业带动、低保评定、爱心助学、危房改造等一大批政策红利切实落到最需帮助最贫困的人身上。为增强“造血”功能,激活沉睡资源,拓展农业空间,军塘村积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精心打造出了一批各具特色、各美其美、有故事、有乡愁的特色农家田园,促生村集体经济创收新动力,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方便创业,在家门口脱贫致富,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的乡村经济,使军塘村从贫穷走上了富裕,从温饱走向了小康,各项基础设施也实现了提档升级。完成了水圳硬化、农网升级改造、村卫生站修建、路灯安装、新能源设施建设、村道硬化、桥梁涵洞建设及村部建设等多项民生实事工程,一个情趣盎然、赏心悦目、富裕充足、具有乡土风情和城镇形象的景观小村悄然出现。

村民们不仅物质上充足了,精神上也更加富裕了。钱袋子鼓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提高了。村民经常反映平时没有活动场所,吃了饭就只能在家发呆。村干部们听到了这些需求,组织党员群众进行了深入讨论,新建了一处占地25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并配套了篮球、乒乓球等各类健身器材,这个热闹非凡的小舞台每天都演绎着乡村幸福,每位村民的脸上也挂满了笑容。

 军塘村,着眼“乡村”成为让城里人向往的地方,着眼“振兴”成为让家乡人留恋的地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就是军塘村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最好的注脚。

作者系2017年湖南省定向重点高校选拔的选调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