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婧:后撤点并校时代如何实现农村学校的小而美发展?

[ 作者:张婧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1-03 录入:王惠敏 ]

12月22-23日,由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振兴村举行。本届论坛主题是“新回乡运动:乡村振兴的新希望、新路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中国教师报联合主办了其中的分论坛“让教育回村的乡村教育改革”。华夏三亲启蒙教育顾问鲍喜堂、山东乐陵实验小学校长李升勇、河南滑县小田小学校长杜冠鹏、河北固安县牛驼中心校校长范瑞增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项目经理张婧在分论坛上进行了案例分享,北京师范大学萧淑贞教授进行了案例点评。

以下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项目经理张婧在分论坛上的发言分享:

聚力、赋能,共建“小而美”乡村学校

农村的“撤点并校”时代

这两天我们在振兴村里话振兴,非常荣幸有机会在此与大家分享我们的研究、探索与思考。

我所在的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研究和倡导的民间教育智库,长期关注乡村教育,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研究和推动。我们针对农村“撤点并校”的政策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政策倡导;也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了过往四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的策划和组织。

进入“后撤点并校”时期,县城大班额、乡镇寄宿制、乡村小规模的三类学校教育格局的背后,是学校的城镇化率大于人口城镇化率的事实。

也就是说,乡村学校的撤并让许多本来想留在村里的人因为孩子的教育被迫进了城,更有调查显示48.6%的乡村儿童因为农村的教育质量低下才进城读书,54.6%的家长明确表示如果城乡教育质量一样好,会让孩子回村读书[1]。而那些留在乡村小规模学校上学的学生,通常是生活在乡村最底层家庭的孩子,被称为“中国教育的底部”“最后的20%”。

城乡教育的差距

目前城乡教育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校舍教室等硬件设备虽然已经得到逐步的改善,但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儿童的图书资源、教学资源和文化资源依旧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二、乡村师资队伍的薄弱

老师下不去、留不住,专业支持及社会支持的缺失,让乡村教师普遍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自信心和认同感,非教学任务占据了大量工作时间的现实,也打击了许多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评价机制单一

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基于城市背景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单一知识输出的填鸭教学方法,在强调核心素养、能力发展的今天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乡村学校更高比例的困境儿童,更是难以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获得适合的成长。根据REAP团队基于4个省的将近2万5千名农村中学生的大规模调研,农村地区整个中学阶段的累计辍学率高达 63%[2]。

近年来,教育公平的追求,还面临着资本入侵、违规办学等挑战。衡水中学等超级中学打着教育公平的口号,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真正受惠的农村学生比例远低于普通中学[3]。

乡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们认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应有三个方向:扎根乡土、联系生活、面向未来和放眼世界。

一、扎根乡土

扎根乡土,指的不仅是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乡土教学资源,使其与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是指农村学校的社会功能,乡村学校不应该大门紧闭、与所在的乡村割裂,而应该作为乡村的一部分,开放校园,让村民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并以乡村文化中心的自觉,为社区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

二、联系生活

联系生活,指的是学习的方式和教育的手段,生活处处是教育,应打破教室对于课堂在时空上的限制,让天地万物成为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与日常的情感、广阔的自然、深远的文化进行勾连,将乡村的振兴的使命融入对现代文明生活、现代社会组织运转方式的体认之中。

三、面向未来、放眼世界

面向未来、放眼世界,指的是教育的评价和视野,我们的下一代有着属于他们的未来,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加重视成长的过程、情感的丰盈和生命的完整,而非一时一刻的学业成绩的得失,与此同时,未来世界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和连接,他们也不仅仅是这片土地的孩子、是中国的君子,而是世界的公民,应以沟通对话的姿态走向国际的舞台。

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

我们在2014年11月发起了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希望可以将民间实践与政策推动相结合,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一起进行“底部攻坚”。

目前,联盟为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的1200多所会员学校提供各类的专业支持。

除了每月的联盟会刊、每周的线上培训和分享之外,我们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需求进行分类,与55家公益机构(项目)进行合作,让联盟会员可以随时在平台上接触各类适合的公益资源,并通过与公益资源的连接学会与社区、社会进行沟通,发现身边的社区资源,带动教师、村民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之中。

河北邢台南陈村小学便是一个从受助者逐渐走向区域教育带动者的案例,从接受捐赠,到通过公益众筹撬动社区资源、带动教师参与学校发展,再到整合各类资源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学生自主管理,后来还建立了邢台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来带动区域其他学校的发展。这个案例也是第四届乡村文明论坛“十个有根的乡村教育案例”之一。

联盟子项目“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成长计划”,更是通过线下参与体验式的培训帮助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持续分享的线上社群、任务驱动、帮助教师搭建专业交流的平台,让不同区域的老师之间可以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从而逐渐树立信心、转变教师的自我定位。

经过3年的陪伴,许多学校慢慢开始发生了改变。如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中咀岭小学连续参加了第一、二、三期的培训,于2017年的上半年开始进行新的教学尝试和探索,如今已经成为了临夏州乡村教育的一张名片。

“村小教师成长计划”的老学员们连续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马云乡村校长奖”“南怀瑾乡村教师奖”“TCL希望工程烛光奖“等荣誉称号。他们不少人不仅让自己的学校变得更受学生、家长的认可,也联合周边的学校建立区域性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在本区域进行教师教研、经验分享和各类活动;还有老师组建了乡村教师自组织,利用网络跨越地域的限制,在网上进行教学研讨。

刚刚分享的小田小学就是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的一员,来这之前杜校长和我就通过线上社群有了很多的交流,他们这个星期也正在号召周边的村小一起建立滑县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联合力量、共同发展。

在陪伴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弥补现有资源的不足、抢救生存困境中的农村小校,还可以与更多乡村学校一起进行教育创新的尝试、探索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此外,我们也发现了乡村学校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发展方面的需求,因此在2017年初,我们联合多家公益机构发起了联盟的另一个子项目:寻找小而美乡村学校。

建设“小而美”的乡村学校

理想的乡村学校是“小而美”的学校,它拥有紧密的师生关系、儿童友好的校园环境、生活化的教育内容、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人性化的学校管理,践行着有尊严的教育。每一个学生、老师在此生活、学习,可以感受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

我们通过与一线老师进行研讨,商议学校发展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如何形成自己学校日常的教研组织形态,如何通过对儿童的研究形成学校的教育共识,如何通过给儿童赋权转变课堂组织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加强家校沟通、让学校更好地与社区链接,如何将乡土资源融入课程和课堂教学,如何改善学校的环境使之更符合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需要……

自此,河南兰考的程庄小学有了学校常规的教研活动和学校的6条教育共识;商丘王二保小学的妈妈们走进学校给孩子们讲故事、老师们也有了自己的读书会;北京房山的蒲洼小学的黑板降低到了每个孩子都可以写画的高度;四川广元利州区微型学校发展联盟通过自下而上的学校发展规划和课程规划,进一步梳理了学校工作和课程,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也让乡土内容走进课堂,与家长、社区一起共建学校……许多的变化还在不断地发生。

激发每所学校的办学活力

“乡村学校发展的唯一出路,是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 (2018年10月15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吴华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乡村学校综合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

学校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一线教师、校长以爱和责任去探索具体问题的专业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体制创新、机制优化来支持学校的整体提升。

今年年底,一所浙江淳安的“最美乡村学校”被多次报道,这所富文乡中心小学令人瞩目的不仅是青山绿水之间令人羡慕的多功能学习空间,更是其委托管理、经费总额承包的体制创新、基于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岗位设置和考核办法、基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除了富文乡中心小学之外,云南楚雄东瓜镇的分众美丽小学、贵州正安县田字格兴隆小学也是当地政府通过委托公益机构办学并进行整体改善的乡村实验学校。

回应今天分论坛的主题“让教育回村”,一方面需要健康的教育生态,这包含了科学的学校布局、多元的评价机制、政府的依法治教和简政放权以及这两天我们反复提到的——通过产业发展、社区建设促进乡村的发展与振兴,另一方面需要广泛的基层创新,通过广泛链接、汇聚社会力量,让他们共同建设乡村教育,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为本土力量赋能,开放、对话,让村民更好地为乡村教育发声。

“培养一个孩童需要一个村庄”。无论是基于现实的社会服务和保障,还是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教育的变革于乡村振兴而言都具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重识乡村与教育的价值,通过聚力、赋能,中国乡村广袤的土地上,一同探索、实践好的乡村教育。谢谢大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