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蓝其:非洲农业的困境和国际援助的迷思

[ 作者:蓝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85 更新时间:2018-10-29 录入:王惠敏 ]

对于一些对非洲没有太多直观印象的朋友,关于非洲的想象可能是这样一些碎片:贫瘠而龟裂的大地,贫困而懒散的人民;靠天吃饭,而天不给饭吃……

对于一些对非洲有些认知的朋友,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

 “几乎所有非洲国家政府都把农业摆在国家首要重点,为什么还是农业落后、粮食安全威胁严峻?”

“每年到非洲有数百亿美金的低息贷款、国际援助,如此几十年,为什么非洲国家还是没有独立富强?”

近期前往东非和西非考察农业,顺便领回来一身跳蚤包,也整理一些心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真实的图景和一种“解题”思路。

【农业对非洲和世界的重要性】

上周世行出炉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全球发展中国家非正规经济(informal economy)比重大约64.7%, 而在非洲国家,这个比重往往高达95%以上,这意味着全国绝大多数人没有社会保障。在非洲,这个比例如此之高,是和庞大的农业人口分不开的——不少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务农人口都达到了总人口的7成(包括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即使像尼日利亚、肯尼亚、加纳这些城市化速度较快、商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务农人口都达到了约4成。

所以,农业是相当多非洲人口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民靠自己的耕地或饲养牲畜提供食物,农产品的交易往往在几公里或十几公里范围内的乡镇完成。在另一头非洲城市化的时代呼声中,他们像是沉默的大多数。

而即使占据这么庞大的人口,农业占GDP比重也往往超不过20%。哪怕那些上世纪被誉为“非洲的餐桌、菜篮”的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政治巨变(导致的土地政策变化)或新行业的崛起(比如石油和矿业占据了更多资本和资源),农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后退,引发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莫桑比克等等非洲国家每年需要花大量的外汇从亚洲进口大米,而因为有限的支付能力,这些进口大米往往不是质量和营养价值最高的。现在的非洲尚未喂饱自己。

因此,所有非洲国家政府在国家规划和政策里把农业排在第一位,是政治正确(选民投票角度)且现实的决定。对国际机构也是如此:如今非洲开发银行的行长是前尼日利亚农业部长,也是第一位不是财政部长出身的行长。江湖传言,他竞选时曾说:“农业对非洲太重要了,这不是光靠银行家能解决的问题”——于是后来他脱颖而出。空穴来风,大概也影射出农业对非洲的重要意义。

而非洲的农业对世界也无比重要,因为两个字:潜力。

从一个自私的吃货角度,当你喝过埃塞的咖啡,浓郁中的苦香,齿有余味,此后连锁店咖啡皆为酸苦水;当你吃过坦桑尼亚的腰果,才知道腰果就应该颗颗饱满如大月牙,香甜不腻……还有南非的牛肉干,东非的茶叶,多国丰富的坚果水果牛油果们……什么“贫瘠而龟裂”,多少非洲的土地就代表着“肥沃”两字本身,尤其那些大川大河流淌过的山谷,稍加规整就是风调雨顺的鱼米之乡!

如果我们“功利”或者“算计”一点,非洲的农业有潜力养活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外国人。当亚洲国家在紧紧盯着耕地红线并“精耕细作”时,当中东国家听着气候变化的警钟在为未来粮食的供给焦虑时,当太多化肥、农药、和过度用地使得土壤变差、有机食品成为全球新潮流时……若非洲农业顺利发展,在提高非洲人福祉的同时,它有可能成为世界的高质量补给站。

【非洲农业的困境】

回到骨感的现实,非洲农业依然如此落后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三个字:产业链。

六个字:破碎的产业链。

产业链非常粗化简化一下就是:生产—运输/储存/加工—市场。

第一步,生产。生产需要原料,最重要的几个要素是土地、灌溉、种子、化肥、机械化。首先说土地,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土地规模化才较容易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是私有化到村落部落农民,土地不仅小而分散,纠纷也是常见。只有在南部非洲那些曾经有过白人农场主的国家的一些地区(如纳米比亚),和政府曾作出改革、较强势、且有招商政策的国家(如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企业才比较容易获得大片的农业用地。

再来说灌溉,灌溉设施在非洲的覆盖极低——拥有丰富水资源、骄傲自称为“非洲水塔”的埃塞俄比亚,灌溉用地仅占所有可耕地的4-5%(有些国家如莫桑比克,这个比例更低)。小范围的雨水收集管理或者打井打渠还好,而若真正兴建设施做流域管理、盐碱地治理都是极其昂贵的,花钱花力花时间(爱看古装剧的同学们,多少转折和事件是在治河建渠时发生的!),这对财力不足的政府是极大的负担。缺少灌溉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很多可耕地现在被当做不可耕地——比如埃塞全国耕地1500万公顷,而真正的可耕地可能高达7000万公顷。

而缺乏灌溉对生活的影响就更残酷了。在一本真实记录非洲农民生活的书里,作者记录了几位肯尼亚“贫农”的真实生活,书中有一章描述了农民如何焦急地等待雨水。在那些干旱的日子里,一家人的早晚餐皆是一杯不加糖的茶,午餐一口主粮,大人孩子皆是如此。他们比干涸的大地更期待雨水——哪怕雨水会透过简陋的屋棚淋湿他们的生活——只有雨水来了才能播种,才有收成,才有维持贫穷现状、不会更惨的生活。

再来说种子,对大多数非洲小农户,种子的来源是来自上年的果实,幸运一点的政府有补贴,不幸运的就从市场上买便宜的、质量差的、甚至黑心商贩的假种子。政府的农业科学研究院都在勤勤恳恳进行重点的种子研制和实验,但可惜研究经费和人才的限制,进展往往缓慢;大多数国家也并没有私人种子企业去研发或者规模化育种,从实验室到农民手中的链条也是残缺的。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量和农民的收益。(所幸的是,如One Acre Fund这样的社会企业已在此领域工作多年,虽然影响力很难扩大,这里不详说,鼓励感兴趣的朋友们自查)

最后说化肥和农机。一方面是没钱买,另一方面是买不到,或者买到的也是进口的,拉高生产成本,却不一定有价值。化肥也是要因地制宜的,而进口化肥往往是标准化按固定比例配一配,若不适用土地,也就没有效果。农机也是一样,如若没有一定规模化和商业价值的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用得起进口的农机的。所以一般来说,非洲小农用农机的比例近乎于0,化肥使用率也较低。

总的来说,生产环节各个要素都匮乏的条件下,生产成本高,产量低且不稳定,质量欠佳,使得农作物没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结果就是主粮要进口,本来有优势的出口作物(比如塞内加尔的花生,埃塞俄比亚的芝麻)优势越来越弱,被国际上其他产地赶超。

而在个人层面,你看到的并不是农民懒散,扔把种子就不管,而是被困住的生产方式,没有其他路径的选择,你能做到的最好的是乐观而虔诚,及时行乐。

而假设上天仁慈,收成好,农民依然无法真正受益,因为第二步的运输/储存/加工也是破碎的。

在第二步,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公路、仓库、加工设备不到位,背后反映的是公共财政和私人投资的匮乏,导致的结果是大丰收时,农产品贱卖不值钱,甚至浪费。3年前我在尼日利亚工作时专门写过当地的番茄,每年近乎一半的番茄是腐烂浪费掉的,而尼日利亚依然在从海外源源不断的进口番茄酱。换做其他商品也是一样,在塞内加尔看到成片的芒果地,像是无人看管的野生林,而你在达喀尔喝到的芒果汁多半是进口的。

为什么企业不去投资加工厂?这又回到了前面的生产环节,因为无法保证高质量、稳定产量和价格的原料供应。若没有适当的投资政策和营商环境,投资的风险极高。所以结果就是,埃塞盛产的咖啡和芝麻,90%以上以未烘焙的绿咖啡豆和粗加工的芝麻出口;塞内加尔盛产的花生,大多数也都是以花生豆而不是花生油的形式出口(唯二两家炼油厂是国企,产能小于运营能力的3成)。

当然,这不是说非洲国家就没有现代化的加工厂了。在塞内加尔北边的Saint Louise三角洲,我参观过法国人投资千万美金建设的水稻生产和加工厂,加工设备全部是欧洲进口,比绝大多数国内的大米加工厂都要先进。距埃塞俄比亚离首都3小时车程,我们也参观了两个牛羊肉屠宰和加工厂,一座是印度人投资了6000万美金引进的现代化流水线设备,建成后每日可屠宰、解刨和处理上万头牛羊。另一座由欧洲投资人建设,引进了最先进的信息管理设备,除了加工也涵盖了育肥和疫苗等多个方面,可精细记录每头牲畜的体量和变化。这两座加工厂的经营模式十分明确,当地收集最好的牛羊,加工处理后售往海外。甚至路过的花卉园艺种植区时,路旁一座座现代化大棚,厂房上赫然写着荷兰企业的名字……

这些企业,在没有政策支持纯粹逐利的驱动下,是很难与当地小农建立广泛合作的。他们的厂房像是一座座堡垒,从当地索取原料,加工包装后出口,与农民和社区没有更多的联系——对我来说,非洲好像是他们的“代孕母亲”。

我100%不反对这些商业行为,只觉得应当有更有效汇集资源来惠及更多人的方式。甚至,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不与社群建立联系也是极其不可持续的——比如,每年搜刮最好的牛羊,那么小农那里的牛羊质量会越来越差,未来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质量。

最后,非常简略的说一下市场。市场分两块,国内和国外。国内最重要的因素是支付力,这取决于价格,归到最后就是生成成本。出口市场重要的也是价格(前文提过),以及农产品标准和出口/进口权。比如对中国这样巨大的市场,牛肉进口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外交和政治筹码,非洲也尚且只有南非可以向中国出口牛肉。同时,不同国家地区对农产品检验检疫的标准有极大差别,达到标准也需要提高出口国农业产业管理和规划的能力。

【国际组织的迷思,及振兴农业的其中一条出路】

上一节描绘的现实就是一条层层断裂的价值链。这个图景,大多数政府都知道,国际组织反反复复都研究过,可为什么治不好呢?

我硕士学的是公共政策,以一般公共政策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当然是要细细透透地研究问题,分析政策效果,制定规划和战略,提升政府能力,然后铛铛铛——问题即将解决了!

这也是大多数国际组织和非洲政府合作的思路,所以他们都炮灰了,迄今为止很多钱都白烧了。为什么呢?

举几个真实的例子,某国要发展畜牧业,向某国际组织贷款说你帮我出畜牧业战略和规划吧,于是国际组织勤勤恳恳的围绕国家畜牧业部设计方案、进行扶持,几年后,新的领导人上台,畜牧业部解散了,战略规划皆为废纸。

还有,某国农业部觉得能力培养很重要,尤其是草根农民的能力培养和技术培训。所以某国际组织帮着政府成立教育项目(甚至网上教育)、建农业学校等等。可等钱都撒下去了,却因为教育的内容和农民的真实情况差了十万八千里,农民依然以旧的生产方式作业……

如果真的扒开国际组织在非洲农业投入和援助来看,很多项目都是政策规划、能力培养,部分是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灌溉)。对国际组织来说,这样做没问题,因为必须响应发展国政府的需求。而对国家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样也没问题,反正整条产业链都是断的,我刚上任,做研究战略是首要的,解决各个断层的问题也是重要的呀——虽然,可能显得很随机。

而如果我扔掉“公共政策”的帽子,戴上“咨询顾问”的帽子,这道题就好解多了——咱们answer first或者80/20一下,这其中最关键的不是政策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没有产业”的问题!产业都没有,用什么来承载成堆的规划设计和技术创新?所以,需要找一个抓手来一条线抓住方向,动员和汇集资源,再各个击破,重塑产业链。

而这个抓手,可以来自企业和社会资本。这不是说国际组织的政策和规划不重要、或者从公共政策角度研究问题不重要,它们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政策”、“技术”、“私人资本”等工具齐力解决实际问题。假设把目标定做通过引进5家外企的投资以及扶持当地5家农村合作社成为有能力的企业,并且要让这5家企业与5000农民密切合作来将他们的收入提高3倍,那么再来反推我需要怎样的政策激励和政府规划指引,需要哪些公共财政与私人投资配合,以及哪些科研育种环节得到国家支持等等,不是能更有针对性、有效的解决问题吗?

同样,产业链上的每个零碎环节也不是孤立的,比如建设灌溉项目,只有紧密与建设高附加值农产品产区结合,才能让社区真正利用好水资源创收、有能力付费,形成可持续运转的闭环。

以“调动企业发展产业”的抓手,串起政策、技术、资金等,才能用好国际组织的大脑和钱袋。也只有让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配合,才能避免前文出现的“代孕妈妈式”企业孤立发展的场景,把外商投资转化为内生的经济力量。

这也是中国农业过去20年的道路——发展龙头企业,推行企业+农户,重点区域全配套集中资源来发展……据业内前辈说,世行在中国农业项目上投的最多的就是基础设施,包括灌溉、农产品交易中心等等。或许因为我国强大的政府力量,世行的资源更多是辅助;但在非洲,并不能因为政府不那么强大,国际组织的力量就理所因当的变成主导,来自外部的政策规划就成为农业援助的主力——恰恰相反,这更需要以产业发展的角度去建构完整的链条,推动真金白银的公共和私人投资去立足于基层广大人群最真切的生产和消费场景,才能经得起一定的政治和市场风险。

这也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一点尝试。以“外”来撬动“内”,从“企业”出发串联“产业链”,先一点一点把产业建立起来——分析研究出一些价值链中最有商业前景的机会来动员企业(实实在在给出重点农作物的成本和潜在盈利分析),同时以扶持产业和联合小农户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并撬动国际社会的钱来助力公共财政为农业最基础的环节投资。这断然不是振兴农业的唯一出路,但确实是我能看到的最有希望的出路。孕育它开花结果大概需要漫长的时间,因为“农业”从来需要耐心和毅力。

在此也感谢探索途中有缘识得的几位前辈,Ms XingZ, Mr WangG, Ms LiQ and Mr LiG, 他们过去多年在不同组织里锲而不舍地探寻,在种种不易中实践,那些时光里坚定的脚步是资本洪流裹挟的世界里叩响我耳膜的声声重击。与他们或深或浅的谈话教会我许多,因而有了这篇文章。

文章草草收尾,因为旅途中我们马不停蹄。

蓝其:最近国内对非洲最热的声音不是农业,但其实哪怕数字化这样新潮的东西,农业也是非洲很重要的一个应用场景。还有一点,只要在非洲驻过一段时间、工作沾点外联性质、有一丝名校或国际光环,那么认识几个大佬、部长,与总统总理一步之遥,都是自然的事。比起漂浮的云朵,庆幸我认识的很多人,都更愿意做春泥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真话非洲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