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侯海波等:低龄寄宿与农村小学生人力资本积累

[ 作者:顾益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1396 更新时间:2018-08-06 录入:王惠敏 ]

一、引言

2000年以来,农村适龄儿童减少,生源萎缩,“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导致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同时,教育体制改革使县一级政府成为基础教育经费的负担主体,当地方财政入不敷出时,为缓解困境,中西部地区农村会率先撤并教学点,以提高办学效益。“撤点并校”使得基础教育向乡镇集中,虽然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但中西部农村以山区为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家庭到学校距离远的低年级(三年级以前)学生只有寄宿才能接受义务教育。

2012年以来,中央政府制止了各地盲目“撤点并校”的做法。尽管如此,地方政府由于面临财政压力,依然有动力推行寄宿制学校并默许低年级学生寄宿。“撤点并校”提供了一个实验窗口:2001年以前农村小学布局基本为“一村一校”;2001~2012年间,不同地区对学校撤并力度的差异导致一部分乡镇或村庄不再有教学点,而另一部分乡镇或村庄还保留教学点;通过学生家庭到乡镇小学的距离以及家庭所处距离区间内是否有教学点,可以进一步识别出学生是否因“撤点并校”而低龄寄宿,以及低龄寄宿对他们学业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2015~2017年,对河北省和四川省5个国家级贫困县137所具有寄宿资格的乡镇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将学生家庭所处的距离区间与该区间内是否有教学点进行匹配,通过观察小学生能否得到就近入学的机会来评估低龄寄宿的可能性,以及低龄寄宿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背景

2001年,中央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集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开始“以县为主”,致使县级财政进一步收紧。为节省开支,全国各地开始推行“撤点并校”。2001~2012年,地方政府运动化推行“撤点并校”,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以至被中央政府叫停。“撤点并校”期间,中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学龄儿童上学距离过远,负担过重,辍学率上升。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校布局要保障就近入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新增人口的减少,农村生源数量还会进一步下降,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依然会遵循集中办学的思路,因此,中西部农村寄宿生比例可能还将保持增长态势。

(二)研究假设

基础教育向乡镇集中,小学生的通勤距离增加,低学龄儿童被迫选择寄宿。然而,农村寄宿制学校因财力有限,基础设施不足,生活老师缺乏,对低龄学生的生活照护质量不高。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撤点并校”增加了农村儿童低龄寄宿的可能性;由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对低龄寄宿生缺少专业看护,给这些小学生的人力资本积累造成负面影响。

从这个假说出发,本文提出能够在经验层面上检验的推论:

推论1:对家到乡镇小学距离较远的小学生来说,家庭附近有教学点会降低他们低龄寄宿的可能性。

推论2:低龄寄宿对小学生学业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卷入校园欺凌的风险增大。

三、估计结果与分析

(一)“撤点并校”对农村小学生低龄寄宿的影响

农村小学生家庭所处的距离区间以及区间内是否有教学点共同影响了小学生低龄寄宿的选择。当家庭距乡镇小学较远时,若家庭所处的距离区间内有教学点,低学龄儿童可能选择在教学点完成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若该区间内无教学点,他们便需去乡镇小学寄宿。

对小学生来说,家庭所处的距离区间内有无教学点,不仅是个外生变量,而且还受到“撤点并校”政策的影响。为检验推论1是否成立,本文将家庭所处距离区间与该区间内的教学点的分布作为学生是否因“撤点并校”而低龄寄宿的解释变量,并且采用线性概率模型。

结果显示,当学生从家到乡镇小学的距离在0.6至1公里时,该区间内是否教学点对低龄寄宿的影响不显著;随着从家到学校距离的增加,距离区间内有教学点,就会显著降低小学生低龄寄宿的概率。然而,家校距离超过5公里后,区间内有教学点对低龄寄宿的影响系数为负,但统计上不再显著。

(二)低龄寄宿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低龄寄宿并非随机分布,有可能存在其他不可观测特征同时影响低龄寄宿与小学生人力资本,致使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结果有偏。本文将家庭到乡镇小学的距离与该距离区间内是否有教学点进行交互,作为“撤点并校”政策的代理变量,以此来矫正经典的内生性偏误。

“撤点并校”减少了学校数量,改变了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近距离,影响了学生的寄宿选择,这满足了工具变量的相关性假设。但“撤点并校”本身并不会影响学生的人力资本:如果“撤点并校”后的走读生与寄宿生存在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那么,可以相信,这是由于低龄寄宿产生的影响,而不是“撤点并校”本身的影响,这满足工具变量的外生性假设。

本文以“撤点并校”政策作为工具变量,将“撤点并校”对小学生低龄寄宿的外生影响作为估计方程的第一阶段,带入第二阶段评估低龄寄宿本身对他们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估计结果均显示,低龄寄宿降低了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增加了儿童遭受心理抑郁的风险,提高了他们卷入校园欺凌的风险

尽管本文使用“撤点并校”政策作为工具变量,但政策冲击虽然能够解决遗漏变量、反向因果等经典内生性问题,但控制组和对照组之间可能还存在自样本选择偏差,致使两组样本受到政策冲击的可能性存在系统性差异。因此,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通过匹配被访者的个体、家庭、学校特征,寻找到除了是否低龄寄宿以外其他观测特征相近的个体。另外,本文将适龄寄宿和从未寄宿合并为非低龄寄宿,并以此作为低龄寄宿的对照组,但对照组本身的异质性可能影响结论的稳健性。因此,本文分不同对照组进一步考察。

结果显示,不同匹配策略的结果相近,且住校时间越长,低龄寄宿对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负向效应越大。相对于从未寄宿,低龄寄宿对儿童人力资本的负面影响大于以适龄寄宿为对照组的负面影响。但相对于任何一个对照组,负向影响都显著成立。这说明,低龄寄宿显著降低小学生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结论是稳健的。

四、结论与含义

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不高,地方教育部门对低龄寄宿既不敢提倡,也不表示反对,当低龄寄宿生规模日益增加时,寄宿设施仍按照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标准来设置,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人员配备。学校床位紧缺,不乏多人挤在一张床上的现象,甚至出现小学生在外租房、家长陪读的情况;生活教师编制和专业技能缺失,无法为住校生提供合格的看护。低龄寄宿生的学业和生活受到不利的影响,使他们在身心发育和学业进步上处于劣势,难以进入并完成高中阶段的教育。

从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以引申出一些必要的政策含义:第一,在制约中央政府实现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这个政策目标的各因素中,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中央政府要负起更大的责任,投入更多的资源,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才能实现这个目标。第二,要承认低龄寄宿是个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为接受低龄寄宿学生的学校投入专门的资源,帮助它们配备相关设施,聘请足额的生活老师并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阻断低龄寄宿生损害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路径。

作者:侯海波1   吴要武2  宋映泉3  作者单位:1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3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7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