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周杨:多维互动促进非公企业深入扶贫

[ 作者:周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02 录入:吴玲香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和吸引更多非公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创业,由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既可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也可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延伸和可持续,释放贫困地区的市场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非公企业集聚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源,成为了创新创业的主力军,科学发展的生力军。非公企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带动力和示范作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是单纯的捐款捐物式的“输血”式帮扶不是长久之计,在带动被帮扶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用力不够,帮扶效果延续性不强。个别企业的帮村工作主要靠政府推动,主动参与的少,特别是处在生产经营不景气状态的企业,主动帮扶的积极性非常有限。部分被帮扶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精神,寄希望企业在资金、物质方面给予更多直接投入,不愿参与企业带动的产业发展、转移就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扶贫热情。要实现企业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双赢,要以经济合作、资源共享、项目共建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维面的互帮互助工作,建立健全共建机制,推动企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共进共促,推动形成共建工作常态化,发展长效化的“村企共建”机制,促进非公企业和贫困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共同进步。

一是信息资源共享。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党员学习微平台、“红色短信”、党建论坛等,通过党组织的引导,在农村产业发展上,打破产业发展地域限制、技术瓶颈等定向发展思维,整合企业在市场拓展、品牌打造、技术革新等方面优势资源,搭建党建工作、产业发展、政策咨询等交流平台,增强党建工作“结对共建”针对性、实效性和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二是发展资源共享。积极将企业资本、技术、市场、人才等优势与农村生态、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有机结合,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在产业发展上,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以企业资金、技术支持,贫困村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入股的方式,组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产业。在劳动力合理利用上,合理设置岗位,针对性招聘结对村群众到企业就业,探索“保底计薪、按劳分红”机制,让群众既能就近就业,实现增收,又能照顾家庭;企业既降低了用工成本,又方便职工管理,推动了企业发展,实现双向互动、双边共赢。

三是党建活动共享。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安排企业党员定期到农村接受思想教育和实践教育,参加农村党支部组织活动、“欢乐农家”活动等,激发企业党员创先争优的动力;组织农村党员到企业党组织参加活动,开阔发展眼界,学习先进理念。

同时,还要发挥组织优势。在产业发展的核心村建立联合党组织或行业党组织,探索将与优势产业相关的农村党组织、专合社党组织、行业协会党组织、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党组织等联合组建产业链党委(党总支)。精选一批创新创业党员,与帮扶企业一道组建产业发展支部,发挥企业在市场经营管理中的专业优势,发挥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凝聚力。  

(作者单位:广安市前锋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