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抓好县域文化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是贯彻和落实这一精神的有效路径之一。究竟现状如何?该如何抓?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湘西龙山县的文化旅游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总体情况
龙山县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街道)、397个村(社区),总人口61万人。龙山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处于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属全省最偏远的县(市)之一;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长沙市、武汉市、重庆市、贵阳市四个省会城市和吉首、张家界、恩施、黔江、铜仁五个地级城市的几何中心,是黔张常铁路、吉恩高速、黔张高速的交汇处,史称“湘鄂川之孔道”。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1%;是土家族的发祥地之一,土家族织锦技艺、土家族摆手舞等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并在我县茨岩塘镇建立了湘鄂川黔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有革命旧址13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岩溶地质的百科全书”洛塔石林、“南方空中草原”八面山、“佛教圣地”太平山等自然风光;水利、森林、草场等自然资源丰富;煤炭、紫砂陶、石英砂、大理石、页岩气等矿产储量巨大;森林覆盖率达71.2%,是湖南省首个林业碳汇工程试点县。龙山是秦简文化的核心区、土家文化的发祥地和红色文化的富集区,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土家族摆手舞之乡”“中国土家织锦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示范区”等40余个国字号品牌。特别是3.7万余枚秦简的出土,被誉为“21世纪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其中“九九乘法表”简牍的出土,证明了我国发明乘法口诀表比西方要早600多年。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该县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业建设,着力提升全域旅游,取得了较好成效。2017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1%和15.3%。具体做法是:
(一)坚持政府主导,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近年来,县里确立了“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推动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编制了《龙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旅游规划。
(二)坚持多措并举,用招商引资引领项目建设。县里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从政策层面给予保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全域旅游建设。和重庆汇邦旅业合作开发的里耶文化旅游小镇已完成施工设计,开工建设;和北京消费宝集团合作的惹巴拉影视旅游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
里耶、惹巴拉、乌龙山大峡谷、洛塔石林、太平山、茨岩塘等六大重点景区建设快速推进。里耶--乌龙山风景名胜区获评国家级风景区。2017年,里耶景区累计投入3亿元,基本完成古城区街道改造、地下停车场及秦简博物馆整修等工程。惹巴拉景区综合开发累计完成投资近3亿元,民族影视基地已完成主体建设,民宿酒店可对外营业,景区建设进入快车道。乌龙山大峡谷景区全面完成鲢鱼洞、惹迷洞灯光改造,基本完成慢行车道、森林绿道、高端木屋等工程。湖南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成功开园。太平山景区建设已初见成效,今年9月底有望开园迎客。里耶镇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小镇。桂塘镇成功入选湖南省“第三届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名录。洗车河镇老洞村、苗儿滩镇树比村、里耶镇街上村、巴沙村等成功列入“中国传统村落”。
(三)坚持交通优先发展,着力破解旅游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该县加快推进铁路、高速等大通道建设,龙永高速已建成通车,黔张常铁路通车在即。实施了龙里、洗里及龙永高速县城、茨岩、洗车连接线等县内旅游环线公路和部分景区旅游路建设。旅游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四)乡村旅游方兴未艾。近年来,该县共建成以烧烤园、农家乐、采摘点、观光园等为代表的民营乡村旅游企业60余家。2017年,县里对30家企业进行奖补,奖补资金250余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统筹协调不够。主要是在重点景区建设中资金、项目统筹协调不够,存在“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现象,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效果。
(二)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一是除里耶北游客中心基本建成外,其他六大重点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均未建成。二是旅游厕所缺乏。以里耶镇为例,除古街区及附近有两座公厕已投入使用,北游客中心及附近有2座厕所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外,其它区域均无公共厕所可供游客使用。三是旅游标识标牌不完善。四是县内无高星级宾馆,里耶地区各类宾馆床位总数不到900来个,接待能力十分有限,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三)部分景区管理体制有待理顺。主要是洛塔石林景区,国土等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完成了景区内科考游道、标识标牌、旅游公路、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实现了湖南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成功开园,成为县内六大重点景区中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一个景区。但由于种种原因,后续管理没有跟上,没有发挥好优质旅游资源的作用。
(四)乡村旅游存在无序发展。在推进全域旅游的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一些投资者盲目跟进,新建了一批乡村旅游点,但普遍存在特色不鲜明,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周边的能力不强。
(五)民族特色不突出。该县是土家族发源地之一,以土家语言文化为代表的土家族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调查中发现,在实际旅游体验中,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民众,都难以感受到浓郁的土家风情。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保护好文化旅游资源。一是要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县旅文局要对县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全面掌握情况。二是要实施抢救性保护、维修。对土家文化、秦文化和红色文化中急需保护的,应刻不容缓地进行抢救和维修,并严防流失。三是要加强对传统古村落的整体保护。传统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要制定可行地保护规划,切实加以保护。四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二)努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品牌就是名片。要注重打造龙山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土家探源”、“秦文化之旅”、“红色文化”、“南方呼伦贝尔”、“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瑰不可知”等做足做活文章,形成鲜明的主题和响亮的宣传口号,打造出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又避免同质化的旅游品牌。
(三)切实加快配套设施和重点景区建设。一是在重点景区建设中,避免遍地开花,要选择重点,成熟一个,开放一个,带动一个。二是加快建设和完善景区沿线的交通旅游标识牌、景区景点的宣传牌、大型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建设力度,尽快完成县内旅游酒店的布局和建设,同时配套建设其它旅游服务设施。四是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步伐,做大做强土家织锦等地方特色产品。
(四)切实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要以打造“土家探源之旅”、“秦文化之旅”、“红色文化之旅”为目标,整合资源和资金,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一是强化主流媒体宣传。运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加大在央视、湖南卫视、旅游专业网站的广告宣传力度;做好龙山旅游网及重点景区和星级宾馆旅游网与旅游专业网站联网对接,积极开展网络营销。二是强化户外宣传。做好国内及周边重点城市机场、车站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龙山旅游宣传广告,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及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沿线设置完善旅游景区交通导览指示牌。三是强化节会宣传。精心设计制作《龙山》宣传画册、适时编印《龙山旅游指南》,参加国内“旅交会”、经贸洽谈会等宣传推介活动,努力拓展对外宣传空间。四是加强区域合作。组织旅游经营单位主动到周边及重点客源地宣传促销,加强与大湘西、渝东南、鄂西南、黔东北旅游圈区域性协作,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合作共赢。
(五)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文化旅游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加强文化旅游经营人才、企业家队伍建设,利用好职校培养旅游方面的人才,造就一支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二是稳定和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壮大民间文化演艺队伍,培育一支文化资源研究队伍。通过队伍建设,为全县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系龙山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