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拉开大幕之际,四川大学启动乡村振兴移动大讲堂,非常及时,非常有意义。
我自2012年起,从事新农村建设。几年来,提出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系列建议,得到省委采纳;总结的一些新做法,全国推广,其中微田园成为省部级干部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的教学案例;对村庄演进规律、田园综合体、乡村艺术化的思考,引起了多方关注;还策划创办了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反思过去的工作,对乡村振兴有一些感悟。
这里,围绕乡村人才振兴,就人才施展的空间和发挥人才的作用问题,谈两点粗浅认识。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川大有作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就是要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这意味着,三农工作的春天又来了;意味着,四川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又来了。
记得在2017年10月23日,省委农工委就组织学习乡村振兴战略。会上,我发言的主题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川农村大有作为。
按我当时的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在优先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让乡村同城市一样充分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它顺应了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互动、乡村由衰落到复兴的演进规律,适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升级,是新时代现代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乡村振兴战略完成使命之日,将是我国农业农村强盛之时。
联系四川实际,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川大有作为。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四川是天府之国、是农业大省,有金字招牌,还有着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这是因为,四川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这是因为,四川拿出了十大行动,正在由农业大省向强省跨越;这是因为,四川是农村改革之乡,正在带头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这还仅仅是从四川农业农村内部来说的,我相信,各位都会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来。
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例,四川三农战线的同志都知道,这是四川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四川实践。四川新农村建设,经过2006—2009年的破题、2010—2012年的开局,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成功升级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到2017年底,全省已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3160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0.57%。业内人士认为,四川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走到了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前列;甚至有人说,新农村建设,东看浙江,西看四川。
更值得一提的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创新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四大建设理念,明确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好目标,实施了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形成了小组微生典型建设模式和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区域性建设模式,念出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尊重、引导、激励、支持、组织、维护十二字诀。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时候,都如数家珍。
还是在2014年4月,中农办调研组就深入四川农村,进行了专题调研,认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许多理念和做法,给人启示、值得总结。他们在调研报告中写到:“隐隐感到这或许就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返璞归真’,可能就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理想模样’。”2017年7月,中农办又把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主要做法,印发全国。这,正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基础和法宝。
令人鼓舞的是,2018年2月,习近平亲莅四川视察,对四个好目标,对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总书记还肯定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形成的小组微生建设模式,要求四川继续抓好。这是激励,更是鞭策,必将转化为四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动力。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注重从实际出发,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届接着一届干,就一定能够谱写出乡村振兴的四川篇章。未来,四川的广大乡村,将成为农民的新家园,市民的桃花源,人们将在那里诗意地栖居。
二、谱写乡村振兴四川篇章,人才振兴是关键
习近平视察四川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2018年3月8日,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这就进一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突破口和着力点。
现在,四川正在全面组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将集中半年的时间,理清发展思路,提出针对性强、务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彭清华提出,要做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篇文章。
这五篇文章,把人才振兴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彭清华强调,一是产业振兴,夯实物质基础;二是人才振兴,强化智力支持;三是文化振兴,满足精神需求;四是生态振兴,打造美丽家园;五是组织振兴,提升治理水平。我理解,生态振兴是前提,产业振兴是重点,文化振兴是灵魂,人才振兴是关键,组织振兴是保证。可以说,人才兴,则产业兴;人才兴,则文化兴;人才兴,则生态兴;人才兴,则组织兴。一句话,人才振兴,就能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老支书贾正方,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带领宝山人艰苦创业,把一个穷山沟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的西部第一村。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蒋乙嘉,放弃北京生活,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他的事迹已经家喻户晓。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陈奇,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毕业,曾经参与成都宽窄巷子打造,回到家乡组织文创项目,招揽了一群英才,让明月村扬名海内外。这些鲜活的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人才匮乏,乡村振兴将举步维艰。这些年,农村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正是缺少一大批身怀绝技、勇于实践的各类人才。有一位村支书,曾经把农村面临的困难概括为“老人多、娃儿多、空房多、狗多、草多,缺劳力、缺技术、缺钱”。五多三缺,都是因为缺少顶天立地的汉子,当然包括女汉子。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才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瓶颈;这个瓶颈不打破,乡村难以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有人指出了三个方面:一是乡村吸引力不足,留不住人才,缺乏有足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产业带头人,缺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组织带头人;二是人才总量不多,质量不高,且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管理型人才;三是人才的配套服务机制不够健全,挫伤了田秀才、土专家的积极性。这是有道理的。
正视现实的人才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中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求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并且拿出了五大举措,包括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这五条,每一条都是沉甸甸的。
但是,必须看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振兴,决非一日之功。当务之急,从政府的角度看,我认为,应当在五个抓紧上下真功夫:一是抓紧发掘能工巧匠,把现有乡村人才用起来;二是抓紧组织新乡贤,把热爱家乡的贤才招回来;三是抓紧培训乡村组干部,把前线指挥员的能力强起来;四是抓紧广纳社会各路英才,把有志于乡村振兴的人士请进来;五是抓紧鼓励高校科研单位开展决策咨询和人才培训,把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借过来。
这里,我想起了内江市的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2016年12月,我去内江调研,听说他们刚刚启动这项计划,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他们提出,面向全市农村家庭,培养“挣得到钱、当得好家、待得来人、走得正路”的农村家庭能人。他们的目标是,到2019年,全市有劳动力的农村家庭都要有一个家庭能人。现在,内江的做法,正在全省推广。
或许有人会问,这些培训会不会形式化?说真的,我也怀疑过。但是,事实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近两年,我亲身参加了上百次干训,有中组部办的,也有县里面办的;有西部地区的,也有东部地区的;有培训农村的,也有培训社区的。我还到农民夜校,面向乡亲们讲了差不多10次课。我发现,培训对象越来越精准,培训内容越来越实在,培训方式越来越规范,培训纪律越来越严格,培训效果越来越到位。
由此我想,只要理出头绪来,找准切入点,具体列出若干事项,比如乡村振兴移动大讲堂,再制定出规划和方案,然后,像浙江实施千万工程那样,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就一定能够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最后,愿我们大家,愿更多的单位、更多的人士,像四川大学商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这样,满腔热血投身乡村人才振兴事业,为谱写乡村振兴的四川篇章,贡献知识、智慧和力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四川村官(微信公众号)2018-06-0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