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文彬:历史沿革中的农村角色转变及趋势分析

[ 作者:王文彬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30 录入:吴玲香 ]

建国以来,农村发展问题一直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要事。而“三农”问题经历了几个阶段,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和现代化进程的“瓶颈”。2000 年,李昌平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集中描述了当时的农村风貌,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的概念也由此初步浮现。此后,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学术界也开始对“三农”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本文拟反思农村的传统功能,并结合现实环境,审视时下农村的发展情况,继而探讨农村未来的角色定位。

一、农村的传统角色定位

历史沿革中,农村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发展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的传统角色主要表现为初级劳动力的聚集地、传统文化沉淀区、农民稳定生活的场所。从农业生产来看,土地与农民的绑定,使大量初级劳动力聚集在农村; 乡绅阶层对乡规民约的维护,促成了传统文化在农村的不断沉淀和发展; 同时,农民是数量最为庞大的社会群体。因此,农民和农村的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农村发展的现实挑战

审视当下农村的角色,首先必须关注农村发展的实际环境。当前,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获得了较多的发展机遇,农村建设发展有了较大进步。同时,也不能忽略农村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一方面,由于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正在持续流向城市,甚至逐步超过了农村发展所能承受的限度,导致农村面临日益空心化的危险; 另一方面,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时,需要从农村获得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而一旦城镇化手段、方式过激,便会严重阻碍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发展。

三、农村发展的困境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正面临一些现实的发展困境。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处于边缘位置,很难融入城市生活,部分农民工很有可能最终会返回农村,农村便成了农民工的后备缓冲地; 农村的文化传承发展也出现了巨大变化,大量人口外流造成传统文化传承中断,而大量现代文化的涌入又很难被迅速消化吸收,于是农村变成了文化发展不足区域; 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极易导致农村发展资源的短缺且流失,甚至超过农村所能承受的极限值。

四、农村的未来角色定位

推动农村建设发展,首先必须清晰定位农村在未来社会变迁中的角色选择。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农村发展面临众多问题,不仅深受空心化和城镇化挑战,而且还面临着文化发展不足和资源短缺流失的问题。因此,立足于农村的长远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从这一点上看,国家当前全力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无疑是具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具体说来,未来的农村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同步繁荣。农村需要承担起现代农业文明的承载区、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地和基层政治发展的实践地等3 个角色。

(一) 现代农业文明的承载区

推进农业生产是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而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土地流转,正是推进农村长远发展的必要措施。总的来说,就是要让农村成为现代农业文明的有效承载区。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农村承载的现代农业文明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

1.农村应成为新型农民的聚集区。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需要有充足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具体说来,要加速农村土地流转,让土地向少数“种田能手”集中,从而逐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济。同时,农村需要积极创造适宜新型农民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尽可能地为新型农民在农村聚集提供便利条件。

2.农村应成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和实践的有利场所。一方面,农村应建立良好的科技研发环境,用以支持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农村也需要建立相关的对接机制,通过与相关农业院校等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实现产学研全面结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

3.农村应建立农产品的统筹集散机制。通过建立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不同新型经营主体,不仅能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而且还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规模效应。从全局来说,农业经济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充分发挥和培养新型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为农村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与基础。总之,通过承载现代农业文明,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农村的发展基础,而且能充分发挥农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二) 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地

传统文化一直是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然而随着农民不断外流,农村文化传承面临中断的风险。同时,农村又难以迅速消化吸收现代文化,导致农村的文化建设发展不足。因此,在农村未来的建设中,要重拾农村的文化功能,最重要的是重塑农村承担的传统乡土文化传承地的角色。传统乡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传统村落民居和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的风险较大,乡土文化的传承需要得到高度关注。

( 1) 农村未来发展应对传统民居村落进行保护性的开发,要全力保留富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民居。据相关报告显示,2000-2012 年,全国共有90 万自然村消失,日均消失300 个,传统村落岌岌可危。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我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工作,出台了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农村的未来建设,绝不能以传统村落的没落为代价。

( 2) 积极保护和传承即将消失的农村传统技艺文化。传统技艺是我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保存的智慧创造。近年来,由于依靠传统技艺谋生越来越难,许多传统技艺甚至已经消失。在文化传承中,农村应积极地为传统技艺的传播和继承提供有利条件,全力“拯救”和保护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文化。

( 3) 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是实现“农村文化”的美丽。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农村推进国学教育,通过国学中“真善美”文化的熏陶,帮助农村建立良好的村风民情,建设乡村文明。

(三) 基层政治发展的实践地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从农村发展看,作为基层政治发展的实践地,农村未来的发展依旧需要推进治理革新。事实证明,我国农民善于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运用新方法以促进基层政治的发展,如“一事一议”、村民理事会等具体办法,都是农民在农村长期政治实践中的成果,足以证明农民可以承担起农村基层政治发展的重任。具体而言,

(1) 农村需要创造和维护稳定环境,为基层政治和民主发展提供外在条件。具体可通过增加农村集体活动,强化农民的公共意识和集体观念,为乡村治理创设良好的政治环境; 同时,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提升村民的民主意识,为农村民主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2)应积极培育农村治理人才,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和各类型人才在农村治理工作中的作用。具体可通过参观调研、集中培训等形式,提高农村治理人才的管理能力。

(3) 促进村民自治的实现。党的十八大强调“基层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随着社会发展,农村的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农民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解决方案的初步勾勒,为国家制定涉农政策提供充足的实践支撑,从而推动基层政治的发展。总之,应充分发挥农村各大主体的作用,共同建设民主和谐的美丽乡村。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三农(微信公众号原创)2018-05-2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