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肖毅:东西部振兴乡村当选不同的路

[ 作者: 肖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28 录入:吴玲香 ]

前言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弱早已不再是东西之分,以新一线城市的崛为代表起,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版图,但社会之中,也还没有新的经济版图划分方式,就姑且还用东西部来代替两种社会经济模型吧。

一、城市不过是乡村的富余产物而已

中国本就是一个大乡村,有的地方人聚的多了便成了城市,在过去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始终只是乡村的一个富余产物而已,城市的兴旺依赖于他的乡村腹地的大小。

简单的说,20个乡里人生产出的粮食才能够富余到供养活1个城里人,比如,汉代的长安人口不过30万,而到了唐代的长安人口已经到了185万,这多亏了隋炀帝修的大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到了北方,更大的乡村腹地养活了更多的城里人。

所以,乡村与城市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今日也不例外。

东部的乡村振兴与中西部的乡村振兴依然要回到城市经济版图上来看。

二、东部乡村为何需要振兴

东部城市经济发达,大家都关注到了大量的人口流入东部城市,而实际上东部的乡村同样曾经发生了大量人口流入,当城市需要将工业外移的时候,乡村地区首先承接了这部分工业(如大体上,深圳的起初不过是承接香港的工业,而东莞的崛起又是在承接深圳的工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腹地,成为工业红利的受益者。

看起来东部乡村已经富裕了,为何东部还需要乡村振兴?

以承接工业转移而富裕的东部乡村经济,工业却在向劳动力更廉价的地区转移,并不是所有东部乡村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遇像深圳一样完成转型。

所以,东部的乡村又逐渐冷清了下来,这就使得东部的乡村需要重新来找准自己的定位和营生之路。

三、东部乡村要如何振兴

一如本文的核心观点,城市与乡村是不可分割的,城市的服务业在飞速发展。

东部城市的服务业,是以服务于本城市居民为核心的服务业,城市中不同区位的空间,自觉的扮演着相应区位的服务角色。

乡村既然与城市是一体的,那么,东部的乡村就应该发展服务于东部城市居民的服务业。

利用乡村场域不同于城市场域的特点,把乡村的空间、农品、娱乐方式转化为城市居民的习惯消费的形态,那么何愁城里人不来呢?

举例来说,

城里人会上城里的大排档吃饭,也会上城里的高级餐厅吃饭。

那么,农家乐无疑就是乡村场域中的大排档,而乡村场域中的高级餐厅呢?

同样,城里人买猪肉,稍好一点的可以选XX一号、XX黑猪肉,为何?放心而已。

城里人前往乡村的成本极低,城里人完全可以与养猪的老伯聊上几句,你家猪昨天吃了什么,去游泳了还是山上跑了10公里。面对面的交往,信任是很容易建立的,这不就解决了放心问题。

那么,把这个猪肉直供城里人,岂不是老伯赚的更多了,城里人也吃上了更便宜更放心的猪肉。

如果东部的乡村都各自扮演好一个不同的角色,让城市里的大爷们雨露均沾一下,乡村不就振兴了吗。

当然你要说东部的乡里人可能比城里人更有钱,谁来给你做服务。说的好像城里的服务员是城里原住民一样,不过都是外地流入的人口而已。

东部乡村振兴的要领不过一句话而已,那就是“继续扮演好城市腹地的角色”这就够了,只不过是因为城市已经变了,所以乡村还得跟上脚步接着变才好。

“五常大米模式”可能是西部乡村振兴的捷径

东部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扮演好城市腹地的角色,当前的东部城市正在经历服务业快速发展与逆城市化的过程,东部乡村的发展核心无疑是打造高品质的服务业,迎接城市人口的光临。那么,西部广大的缺乏强力城市带动发展的乡村区域,又可以选用什么发展方式呢?

一、乡村振兴与乡村扶贫是两个概念

大众印象中,西部就是贫穷的代名词。这就好像大家觉得内蒙古的人就应该是骑马上班一样,而美国人大多还以为中国人现在还留着大长辫子呢。

在探讨西部的乡村振兴中,首先应该排除一个误区,就是西部都很穷。

我国当前的乡村扶贫政策叫“精准扶贫”,即扶的是“贫困钉子户”,他们大多是丧失现代劳动力的人群,是有限的个别群体。

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是恢复乡村的经济活力,人口活力与社会文化活力,是居住生活于西部乡村空间的大众人群。

所以,乡村振兴能够带动扶贫,但乡村振兴是更大的社会命题。

二、“能人经济”是西部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动力

国有经济依然是西部地区经济的主导者,其对社会的影响力是普通个人所遥不可及的。

但笔者生活于一个政治资源几乎为“零”的深圳,笔者发现一个现象,除了偶尔有教授同行过来合作的某些大项目,我们策划的西部项目中,大多是在当地其他行业取得过成功的小老板。

这些“小老板”从经济实力上来说,身家大多在千万级别,在当地大多算的上是有头有脸,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社会赚钱模式,但将他们与国企的影响力相比又似乎有着蜉蝣撼树的差距。

我们就将这类人群定义为“能人”,而这些社会中坚力量所创造的就是“能人经济”,“能人经济”的优势在于,

其一:接地气,跟村民走的近,能够摆平村里与土地问题,也能够调动村民积极性;

其二:执行力强,看准了就说干就干;

其三:社会资源,相比于返乡大学生或是其他人群,拥有更强的政府资源,能够推动事情的前进。

除了社会资源,其余两条优势是国有经济所无法比拟的。

在乡村振兴的大天时之下,“能人”们是时候顺势而为,利用手中的地利与人和,与国家战略共成就。

三、西部乡村振兴需要产品创新

套用中国经济曾经的三驾马车理论——投资、出口和内销。

西部乡村的投资是依赖于这些社会中坚力量的“能人”来完成的。

西部乡村的内销最多的恐怕是这些叫做“帅师傅”、“八个核桃”之类的低质仿造产品,在本地缺乏活力的经济盘面下,劣币竞争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西部乡村的出口也许才是当前阶段最容易解决的就是出口,出口的并不是要真的出口到国外,而是“出口”到东部地区。

明显,东部并不是什么都会买单,必然是不一定的产品,这就需要产品的创新。

四、“五常大米模式”可能是西部乡村振兴的捷径

产业产品创新有三种模式可选:

1、品牌创新模式,这应该是最容易的模式

以五常大米为例,五常大米本身就品质优良,是真材实料的好大米,但南方地区过去只知道东北大米,那么,五常大米就只能卖出东北大米的价格了,而五常大米的品牌火了以后,就跟东北大米拉开了差距,但是五常大米的生产成本并没有太大的增加,这就是品牌价值的胜利。

2、产品市场化模式,这个是“能人”们最擅长的模式

对于农民的农业生产而言,那是会种什么种什么,所以,今年收购价高就大丰收,明年收购价低就血亏。

“能人”们的好处在于信息渠道更多一点,善于发掘当地可以种植而市场价高的新品种,比如,当地并不生产蘑菇,而“能人”们知道了蘑菇需求量大,价格高,竞争对手少,那么就果断种上了蘑菇,于是他们又小赚了一把。这就是产品创新,做人家不做的,做市场需要的。

3、产业升级模式,这个确实难,但也可能是最大的机遇

产业升级就是过去种普通大米,现在变成了生态大米、蟹田大米。从源头上对产业进行升级,打造出高质量的新产品。

在国家整个供给侧改革风潮的当下,东部居民对优质的新产品的需求是极大的,前景当然也是无可估量的。

三种模式任选其一,由“能人”带动创新,首先博得市场红利,从而带动整个区域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进而向东部地区源源不断的供应优质的稳定的农品,获取东部的资金,那么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结语

乡村振兴其实远不止于一条思路,每个项目特殊的情况,造就了不同的项目或村镇必然要选取不同的发展道路,而西部模式在特殊项目中也同样可以适用于东部。

笔者也仅仅是将项目过程中使用的一些解决方案,脱敏后分享于大家,仅作为抛砖引玉,还望大家多提意见与建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地道农旅(微信公众号原创)2018-05-11/2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