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如何让农民工感到生活在自己的城里?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18 录入:吴玲香 ]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农民工月均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居住和生活设施进一步改善,随迁儿童教育得到较好保障。不过,只有38%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不少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难度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有待提高。(5月16日 经济日报)

中国人对家有特别的期待和情怀。一般来说,在国人的意识中,有家人(限于直属的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如果只是一个人住或是和亲人以外的人合住,那只能称之为“住的地方”。这也是为何进城居住了的农民工只有38%的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而六成多的人却仍然只是把居住的城市视为“别人的城市”,自己“住的地方”。

一方面,这是历史的使然。“故土难离”——恋乡情结重是历代农民的传统。故土有自己的根,自己熟稔的山、水和人。从小养成“知足常乐”的心态让他们不会对生活产生更高的要求,只要能吃饱、穿暖、有一个安身之所就别无太多的奢求。近年来,农村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交通便利了,房子一年比一年精致,而且农村的农业收入、补贴收入、土地收益都提高了。据权威机关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55%,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8%,之间的差异就是农民工人口。74%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愿意在城市长期居住但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主要原因是想保留土地——没了土地后再无法享受市民的福利和保障,对他们而言不啻是一场灾难,这是农民特别担心的问题。

另一方面,这是现实的使然。城市高房价,高消费,令不少农民工对未来产生莫名的恐慌。老一代农民工大多知识水平不高,没多少技术,多年来离乡背井进城打工,收入不高,也没多少积蓄,是属于人老未富的一代。而“农二代”从小父母常年在外,作为“留守儿童”的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弱化,在学习和行为规范上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知识能力上大多不高,能跃龙门的极少,只得子承父业,成为新一代的“农民工”,虽然希望能成为城市居民,但长期养成的自卑心理促使他们不敢存太大的奢望,农村毕竟还有舒适的房子和温馨的亲情,更有一块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土地。

如何才能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归属感?这是当今政府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所面临的并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虽然一些城市推行居住证,实行“无房也可落户”、“先落户后管理”等政策,做到“零门槛”落户,让流动人口成为新市民。但却在住房保障、农民工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随迁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没有相应后续措施,这难免让会“农民工”纠结和后怕,也不得不考虑“退路”。如今大量的农民工宁愿回乡修别墅,而不把钱投入到创业或扩大再生产上去。《中国青年报》曾报道:“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66.1%的农民工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想回乡。”只有政府为农民工解除了后患之忧后,他们的归属感才会与日俱增,最终才会把居住的城市视为“自己的城市”。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