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古以来,灌溉工程为农民生活改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干旱洪涝灾害易发、生态环境脆弱,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因此,更需要打好水利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现代水利的跨越发展,为农村脱贫、发展、致富夯实基础,为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切实保障。
一、水利扶贫的成就
水利扶贫目前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发展。1986年,水利部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成为最早参与国家机关定点扶贫部署的10个部委之一。水利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工作的指示和部署,2012年印发《全国水利扶贫规划》,2013年印发《全国水利定点扶贫专项规划》,2016年印发《“十三五”全国水利扶贫专项规划》,加强了水利扶贫顶层设计,为水利扶贫提供科技支撑。
通过安排水利投资,围绕农村饮用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防洪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农村水电开发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项目,水利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为进一步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表现为:(1)饮水安全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2)农田灌溉条件进一步改善;(3)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开工;(4)防洪抗旱效益突出;(5)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明显加快;(6)农村水电受益面进一步扩大;(7)水利改革与管理步伐加快;(8)水利行业能力迅速提升。
二、水利扶贫的任务
多数贫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干旱缺水问题突出、洪涝灾害频发、水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从水利方面来看,仍存在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供水能力保障程度不够、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水利人才严重匮乏、基层水利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阻碍脱贫致富发展的瓶颈。
据此,水利部《“十三五”全国水利扶贫专项规划》提出八大任务。第一,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第二,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建一批大中型灌区,推进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第三,强化防洪减灾工程。实施病险水闸、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继续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力度,加强重点易涝区治理。第四,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包括推进修建各类型水库、引调水工程等,提升供水能力。第五,强化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包括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工程。第六,推进农村水电工程。新增水电装机,开展水电增容扩容改造。第七,加强基层行业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开展人才技术帮扶工程,以及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第八,深化水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三、水利扶贫的思考
水利扶贫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特点。水利扶贫不是直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而是通过水利发展,帮助贫困地区解决人饮、灌溉、防洪等水利问题,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适应农村未来发展模式的转化,探讨供水、灌溉、排水、防洪、生态、景观一体化的水利工程布局,在保障水安全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着力恢复打造乡村特色水景,宜居、引人。世界上还有超过6亿的人口没有饮水安全保障,中国水利扶贫工作将为世界减贫提供宝贵的经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在世界范围的减贫工作经验也值得学习借鉴。水利扶贫工程投资大寿命长,更需精心设计,保障工程质量,切实为农村脱贫和持续稳定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基础设施。既要重视工程体系建设,又要注重非工程措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探索建立贫困地区水利水电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制度。贫困地区多处于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洪水和水土流失灾害易发,保护生态环境任重道远,需要考虑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贫困地区多处于偏远地区,更适宜引入利用遥感、互联网技术,共享信息和商机,建立智能实用的农村水预报预警系统,促进农村水利跨越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本文根据作者在“清华三农论坛2018”分论坛三“脱贫攻坚、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议题上的发言整理,经本人确认并授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