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洪非:明水县农村电商扶贫路径考察

[ 作者:洪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01 录入:王惠敏 ]

历史较短、区位偏远;地广人少、生态良好;农业主、财政不富;经济落后、名气不够,是东北地区诸多贫困县的共同特点。黑龙江省明水县作为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借助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东风,发展成为名扬全国的“互联网+”先行县,探索出一条以电子商务为引领,带动贫困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人民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

明水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西北部,全县幅员面积2 308 平方公里,有耕地209 万亩,草原70 万亩,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县、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境内拥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明水县也是大兴安岭南麓扶贫开发片区县,多年来受区位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优质农产品一直“养在深闺人未知”,县域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到2014年末,全县还有贫困村57 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6 732户,是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

2014年以来,明水县紧抓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有利契机,借助被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首批试点县的东风,主动融入农产品电商发展大潮,推动农村从相对封闭的农耕社会向更加开放的信息社会转变,农业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农民从农业生产专家向熟练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增收的新农人转变,在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培育农村发展新动力,促进“种得好”向“销得好”转型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三年的创新探索和深耕实践,让明水从偏远落后的贫困县,发展成为名扬全国的“互联网+”先行县、黑龙江省电商扶贫第一个试点县。“综合发展型”县域电商模式被商务部《第三只眼看电商》和阿里巴巴《“互联网+”县域》收录推广,并成为商务部和阿里巴巴淘宝大学培训教材,成为以电商发展促进精准扶贫的又一典型案例。

一、明水县县域电商发展的五大痛点

作为东北大地上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贫困县,明水县在发展县域电商之初面临诸多困难,这些困难也是东北地区县域电商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思想痛点

干部群众对县域电商不知道、不认识、不认同,未到发展电商时刻的阶段论,发展电商不能带来税收的无税论,发展电商会冲击县内实体经济的冲击论,线上商城以假乱真的假货论等等论断,使干部群众对发展县域电商产生质疑。

(二)资源痛点

在东北地区的农业县份,种植品种趋同,基本都是种植玉米、大豆、水稻、杂粮等作物,并且都是原粮低附加值外销,这样就形成了大农业、大产业、小品种、单一化的格局。

(三)人才痛点

人才整体流失是北方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像明水这样的小县,电商专业人才更是短缺匮乏。突出表现为头痛、胸闷、腰酸、腿软。头痛,即顶层设计人员掌握电商知识的少;胸闷,即各部门工作人员对县域电商领域从未涉足;腰酸,即电商企业承载能力比较弱、对电商都不懂;腿软,即社会青年外出打工的多,极难找到能从事电商发展的创业群体。

(四)产业痛点

企业少、规模小、品牌少、竞争力弱。适合网销的产品少,生产适合网销产品的企业很少,没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缺少公共品牌和地标产品支撑,产品同质化严重。

(五)物流痛点

量少网缺、暂时成本难降下。快递不通村屯、域外快递价格高,有的占成本的30%,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商的发展。

总体来说,电商生态是原始自发状态下的;现有资源是大农业、大产出阶段下的;产业基础是少名品名企名牌、低层次下的;人才是外流后剩下的;快递物流是量少网缺、暂时成本难降下的。

二、明水县农村电商扶贫主要做法

明水面对县情实际,针对存在的瓶颈制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确定了打造互联网应用大县、电商人才人县、现代农业产业电商化大县、绿色食品电商企业大县、寒地黑土特色产品输出大县、知名电商品牌大县、信息化服务大县七个大县,培育网店网商、电商企业、电商品牌、电商人才、产品基地五大集群,建设“北国E城”的目标,开始了一场以互联网思维为统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扬生态优势,打造县域品牌,增强有效供给,培育发展动能的探索和实践。具体工作中,主要探索了以下七种电商扶贫模式:

(一)实施“园田地”订制推进脱贫

针对新时期种养结构难调整、农民难增收的实际,在2017年初,明水整合农业优势和“互联网+农业”实践经验,创新推出了“我在乡村有块园、我在明水有亩田、我在明水有基地”线上线下营销活动,消费者通过订制贫困户的“园田地”,既享受了田园之乐、健康生活,还实现了与贫困户的共同携手、户户结缘。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全县共落实“有块园”2 556 亩、“有亩田”4 670 亩、“有基地”22 万亩,在“有块园”上实现了贫困户的全覆盖,可直接拉动户均增收1 000 元以上。

(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脱贫

在阿里巴巴特色中国、京东特产中国、邮乐网开通明水县级馆,组织50 余户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免费入驻。鼓励企业利用1688、速卖通等B2B渠道开展销售,壹丰公司入驻阿里巴巴国际站“金品诚企”频道,与委内瑞拉、多米尼加客商签订2 800 万美元的黑豆出口合同,公司采取组建合作社、土地入股、订单回收等形式,拉动黑豆种植户亩均增收300 元以上。全县各类电商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签订种植业订单5 万亩以上。

(三)搭建销售平台引领脱贫

面向县域、局域、广域、跨境市场,辟建了大众创业、大宗销售、跨境电商等六大平台,形成了以销售端为引领,线上线下两个市场并进的活跃局面。与上海幸福9号、北京181、生鲜码头等O2O企业合作,建设绿色杂粮直采直供基地。引入福建日月同辉集团,落地了全省第一个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并组建了北国食无忧网,入驻农产品供应企业89 家。

(四)支持电商创业拉动脱贫

积极引导返乡大学生、社会青年在淘宝和京东开办网店280 多家,拉动美工、快递、客服等1 000 余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00 多人,年人均增收1 万元左右。2016年,全县线上销售额过百万店铺达到了15 家,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到4 900 万元。农村妇女刘英侠,通过淘宝店铺销售干菜、菇娘和本地富锗香瓜,2016年干菜品类网销4 000 多斤,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近千元。

(五)落地村淘网点促进脱贫

 启动了全省第一个农村淘宝项目,建成村级网点69 个,网上代购35 万单,为农民节支500 多万元。菜鸟物流的入驻,打通了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探索了1 个村淘带动5 个网店,1 个网店带动5 户贫困户的扶贫新模式。

(六)用好活动载体加速脱贫

组织企业参加京东众筹、阿里一县一品、香甜农场、特色中国全国丰收季等活动,还参加了全国仅有3 个县份开展的云上农村聚划算“团年猪”认养预售活动,4 天时间销售野猪肉2 300 余份、30 余万元,开启了东北地区生鲜电商销售先河,极大地提升了明水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七)开展爱心消费助力脱贫

2015、2016年端午节期间,开展了富裕村、合胜村“良心换爱心”蛋类消费活动,以高于市场价一倍的价格销售贫困户的鸡、鸭、鹅蛋10 万余枚,解决了偏远乡村贫困户卖蛋变现难题。开办了明水电商扶贫爱心粮店,开通了扶贫公众号,通过捐资助学和互联网爱心众筹,一次性资助明水贫困生774 人。

三、农村电商扶贫成效

随着电商扶贫的深入实践,明水逐步突破了传统经济条件下,农业县份在地理区位、市场信息和要素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倒逼了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了脱贫攻坚进程,形成电商兴、百业旺、经济活的喜人景象。

(一)倒逼了农业标准化、规模化、智慧化、品牌化建设,现代农业水平明显提升

围绕市场需求,从农产品生产源头抓起,全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全产业链闭环。大力推行一个新型经营主体领办一处基地,每处基地都要执行规范化生产标准、有全程质量监测和追溯体系、有品牌和“三品一标”认证、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等七项标准的“1+7”基地建设模式,全县网销基地面积达到175 处、25 万亩,其中“智慧农业”监测基地达到41处、5 万亩,引带玉米面积调减近30 万亩。有效解决了农产品标准不一、经营分散和产品追溯空白等产业瓶颈,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升级步伐,推动了农业产业实现种得好、销得好、加得好三级跳,产业结构在倒逼下逐渐优化。

(二)加快了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型,解决了农产品卖难、卖上好价钱更难的问题

传统企业纷纷转型线上,壹丰公司与外商签订了3.5 万吨1 公斤装黑豆出口合同,每吨比线上出口多创汇80 美元,明水杂粮直供巴西里约奥运会。电商路径使得资源优势突显,“寒地黑土”电商产业园、中远农业商品交易中心、“淘缘明”农产品批发大市场等项目相继落地,实现了种得好向卖得优升级。2015年11月,明水小米“飞”进人民大会堂,北京统一生命科技产业促进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首届中国生命科技产业论坛,明水红谷子小米被英莎集团确定为直采直供基地。

(三)促进了农民节支增收,改变农村消费销售、生活生产方式,达到了改善生态、再造三农的目的

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出家门就能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平等的购物体验,给予了农产品对接大市场一个渠道,使好产品卖上了好价钱。同时由于加强了物流和信息化基础建设,打通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农民网购成本也在不断降低。例如,菜鸟物流未打通之前,农民到乡里、城里取快递每单要加3~5 元钱。目前,网上购物27 万单,快递节约物流成本80 万~130 万元。

(四)激活了全社会创业热情、创新潜能,为草根阶层内生动力、自我发展搭建了平台

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仅带来了经济模式升级、生活方式革新,更加激发了草根阶层创业就业的内生动力,使更多的人走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舞台,涌现出了农村淘宝合伙人全国首席讲师乔卫齐,央视全国十佳创业榜样姜大星,“卖瓜妹”刘明奇,“倒蛋哥”潘跃明,残疾人创业代表于秀伟等一批新农人。用农民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草根阶层创业创新。村淘合伙人常年在一线工作,按50 人计算,年可实现创收150 万元以上。

四、推动农村电商扶贫的思考

电商扶贫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创新,需要不断地试错和总结。电商扶贫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众多扶贫主体充分协调合作。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必须强化政府主导的新观念

 在现阶段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上,还要在较长时期内坚持政府主导思路,先解决“快”的问题,再解决“好”的问题,要抓起来,成规模,再规范,特别是在机构、政策、人才、园区、投入、基础设施等方面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与投入。

(二)要抓好电商和扶贫的深度融合

 电商扶贫涉及面非常广,发展农村电商不等于电商扶贫,更不等于精准扶贫,需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把各类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充分融入到电商产业发展之中,并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尤其要保证贫困户的最低市场风险底线,避免东西卖不出去,投入未产出,二次致贫,雪上加霜。

(三)要推进销售方式的创新和升级

要更加注重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渗透,用线上引领线下,线下支撑线上,多渠道、多领域把握O2 O模式的应用,让直采直供、消费众筹、私人订制等新型消费模式成为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生长点,用“互联网+”的工具和手段,为精准扶贫插上“飞翔的翅膀”。

(四)要全力构筑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要在强基地、塑品牌、精加工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发展冷链仓储和物流产业,疏浚产品流通命脉, 分区域开展营销攻势,在县域、局域、广域、跨境四个层面多路出击、全面布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业网络信息》2017年第9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