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此前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特色小镇建设基础上,形成的内涵更丰富、更全面系统的战略目标,是新时代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是指导“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我们一定要把握其内涵要义,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反映了中央对农村定位的再认识和对乡村价值的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力度,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方面给予更多保障,变以往不协调的“城乡统筹”为协调的“城乡融合”,从而使广大农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城乡整体与均衡发展的现代化。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农民,经营权可以流转,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取土地收益,这就是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制度,通过土地流转,土地由公司、大户集约化经营,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取收益。报告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承包第二轮到期再延期30年”的承诺,无疑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这一承诺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对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增加农民种地积极性、保护耕地都有较大促进作用。
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各地资源比较优势,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通过转变要素投入方式,推进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拼消耗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上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报告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开发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多重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坚持把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为基本出发点,着力构建股份制、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分享融合发展的红利。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尊重企业和农户的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市场监管和试点示范,努力创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利环境。要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在农村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消除其后顾之忧,使他们在创新创业中真正爱上农村,安心扎根田间地头,在农村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作者系德州市委党校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德州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