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继:振兴乡村留住乡愁

[ 作者:张继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24 录入:王惠敏 ]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把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这是新时代我们推进“三农”工作的一个明确信号。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七大战略支撑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之一。这项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三农”工作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三农”成绩有目共睹。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粮食生产连续4年达到1.2万亿斤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6年的4335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至4.5%。

当然,中国农村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土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农村增收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的问题、空心村问题、城乡发展和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等问题。经过新型城镇化,虽然有一大批农民进了城,但农村依然还有近4亿农民。如果不能切实解决好这些突出的“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就会成为“跛脚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以乡村振兴战略来破题改革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可谓是掐住了痛点,抓住了关键。

从战略层面聚焦乡村振兴,这是一个全新的思维。对于人民群众和广大基层干部来说,无异于强心剂和定心丸。因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并不相悖,它们是互相促进、互相联系的,城市和农村就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换个角度来看乡村振兴发展,就会发现一片新天地。这也是我们极力推行新型城镇化、以城带村、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所在。

不过,客观而言我们的发展思维还是停留在城市和工业经济这个主体上,不同程度的把“三农”工作放在了从属地位,这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瓶颈所在。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纳入了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并且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的七大战略之一,这就从思想意识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活力。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以乡村为主体,既要从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也要从战略层面去谋划和推进农村改革,从而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激发出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来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乃当务之急。要吃透把准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内涵、战略布局、发展思路与具体抓手。明确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20字方针”新要求,弄懂推进“三农”工作的发展新思路,坚定农村改革的新方向,统筹用好乡村振兴发展中“地、人、钱”等要素资源,从内生动力上激发更强大的活力。

要结合实际拿出乡村振兴发展的规划图和施工图。发展是硬道理,振兴的前提就是要发展。把产业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完善乡村全域规划,打造独具特色而又生态宜居的乡村风貌,做好“山水田林湖”这篇文章,让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改革是主抓手,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关键招。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遵循,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地方发展注入活力。治理是大保障,要以社区发展治理为载体,强化乡村基层基础,大力开展基层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只要我们按照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去真抓实干,去开拓创新,我们不仅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且更会让我们每个人的乡愁都清晰可见,并记忆久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