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祝刚:东邵渠镇精准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

[ 作者:祝刚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720 更新时间:2017-11-13 录入:王惠敏 ]

2016年,根据北京市低收入农户认定标准,东邵渠镇共有低收入农户505户1050人。目前,有15户20口人因“死亡”或“不符合条件”退出低收入农户动态监测。东邵渠镇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坚持党建引领,在农民增收上出实招、求实效,2016年底,全镇超额完成了低收入农户增收30%的任务指标。

一、低收入农户成因分析

(一)低收入农户有效劳动力不足

当前,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村内以老人、儿童或是因病导致无劳动能力的人员居多,确认为低收入的农户更是如此。如,石峨村67岁的唐凤来一家,本身肺病、肾病,妻子脑血栓小脑出血;55岁的姚德勤,妻子去世,儿女均在外地打工,自己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干不了重活。在505户低收入农户中,申请“残疾人救助”“老年救助”“教育救助”的分别占申请帮扶类型的38.8%、28.7%和7.7%。

(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较多

部分低收入农户由于家庭成员疾病缠身,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需要家人长期照料,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如石峨村53岁唐桂英一家,丈夫王正如半身不遂,唐桂英腰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家里虽有1亩半李子地,也无力精心管理,只能靠天吃饭。界牌村73岁的王玉敬老人,去年做食道癌手术花了30多万元,报销18万元,现在每月药费2000元左右,而收入仅为国家发放的养老金475元。在505户低收入农户中,申请“医疗救助”的占22.4%。

(三)低收入农户劳动技能相对单一

低收入农户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劳动技能不强的问题,缺乏发展能力。大部分低收入农户只能从事一产,收入来源依靠种植李子、红果、板栗等农作物,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生产性收入低。在505户低收入农户申请的帮扶类型中,申请“就业推进”的有43户,申请 “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的仅有1户,合计不足10%。

二、主要帮扶举措

(一)健全帮扶工作体制机制

一是成立低收入农户、低收入村精准识别工作小组。采取公式测算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逐村逐户排查,为全镇505户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夯实精准帮扶工作基础。

二是成立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负总责,相关副职领导、科室负责同志、村党员干部为成员,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镇域内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

三是建立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镇党委政府与各村、各村与村内党员干部分别签订责任书,明确“脱低”的工作目标和完成时限,定期督导检查。

四是实施党员干部一对一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可通过发展产业脱低的农户,建立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机制,镇党委书记、镇长每人包2户,其他科级以上干部每人包1户,实现对全镇低收入农户的全方位帮扶。

(二)把“精准”的要求贯穿帮扶工作各环节

一是做到精准识别。为了更好地帮助有需要的群众,东邵渠镇对低收入农户认定标准进行了细化,将区里《低收入农户申请书》中第3条“购置商品房或门面房”细化为“本人或子女购置商品房或门面房”,增加了“子女或本人开出租车的,两委干部人员,子女或本人在机关事业单位或效益好的企业上班,家庭成员中有经营公司、产业、买卖的除外”4项内容。低收入农户认定工作,大家参与、公众认可,为精准施策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实施精准监测。对低收入农户进行动态监测管理,随时调整人员,确保该出的出,该进的进。今年上半年,因死亡、条件不符合原因退出低收入农户15户。

三是做到精准帮扶。对35户有劳动能力和增收潜力的低收入农户进行帮扶意愿调查,根据低收入农户不同的利益诉求,实施帮扶措施。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低的低收入群体,实施政策帮扶。截至2017年7月底,有213户低收入农户享受了低保金,160户低收入农户享受了养老金政策,56户低收入农户享受了残疾金救助政策,39户低收入农户家庭学生享受了助学补助。

(三)统筹各方资源助推低收入农户增收

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组织群众参与各种就业培训,发挥低收入农户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减少闲人。

二是针对增收意愿强、发展意识强、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镇党委政府发挥汇源等企业带动作用,在石峨、大石门、西邵渠、东西葫芦峪等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打造具有东邵渠特色的民俗民宿品牌,支持低收入农户利用闲置农宅发展旅游,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三是启动电商发展新模式。在李子成熟前,镇党委政府与“蜜耘网”(北京科维汇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农产品深度销售合作协议,构建了李子“线上预售+门店直营”销售模式。目前,已累计对接农户13户,销售李子1.25万余公斤,其中帮助3户低收入农户销售李子4000公斤,户均增收4000元。

四是成立镇级爱心救助协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帮扶工作。经镇党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东邵渠镇爱心救助协会,鼓励辖区内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及其他个人参与精准帮扶,利用捐款建立帮扶基金,对一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进行爱心救助,按季度走访慰问。

三、下一步帮扶计划

(一)以产业发展促整体增收

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做好镇域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对有意愿和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发展养蜂、甘薯、小杂粮等种养殖项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农户增收。依托汇源集团、芝参堂药业等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镇域经济实力。

(二)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作用

完善现有电商平台,结合镇域内李子、红果、板栗等特色农产品优势,整体打包全镇特色农产品,与观光采摘、民俗民宿相结合,坚持线上线下联动,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构建以微信“小程序”自有平台为基础的“农户+村服务站+电商平台+城区居民”产销服务链,进一步拓宽现有电商平台销售渠道。

(三)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

加强就业培训,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增收的低收入群体,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优先安排公益岗位(环卫工人、镇政府保洁员、“六护”人员等),加大增收力度。

(四)严格落实机关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

坚持领导干部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科级及以上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农户一对一帮扶措施,根据低收入农户“帮忙给李子找销路”“帮忙找个稳定的工作”“进行经济帮扶”“协调民政部门进行低保户申请”“争取救助资金帮扶”“安排公益岗位”“协调相关部门”等不同利益诉求,精准制定帮扶措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好落实,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

(五)坚持政策兜底和社会力量帮扶

进一步完善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体制机制,发挥镇爱心救助协会作用,动员辖区汇源等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爱心救助,整合爱心基金,根据家庭情况,对因病、因灾导致困难的弱势群体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进行救助,实施兜底帮扶,确保低收入农户帮扶任务全面完成。

作者系密云区东邵渠镇党委书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农村经济2017第10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