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建青:关于三农部门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 作者:王建青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09 录入:实习编辑 ]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推动“三农”部门的发展,各地一些创新与实践,也为“三农”发展拓展了道路。出于关注与牵挂,做些互动性思考。

一、股权问题

要地确权当做拉动“三农”发展的牛鼻子。

“在农村发展股东经济,要对股东类型、确权登记、资产评估、资金整合、合同管理、操作运行、日常监管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要结合新的实践进行不断探索和发展,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股权体系”--卫战胜。否则, 土地承包权,股权化后,能够流转了,很有可能出现股权的集中,结果又会出现资本集团,出现因家庭变顾而失权农民,极大存在这种后果。

二、金融问题

要把金融当做激活“三农”的重要手段。

股权、收益权的出现,金融资本要延伸到“三农”部门,普惠金融应延伸并覆盖到“三农”。资产证券化,也要创新到农村产权、股权领域。“三农”支持债券、CDS等金融衍生品进而出现。最终,通过金融运作,调集要素和资源,推动“三农”的发展。这样做,好处是:拓展了融资渠道,坏处是:泡沫积聚、破裂,产生三农危机,冲击动摇社会稳定基础。

三、产业孵化问题

要把产业集群的壮大,当做重大支撑。

集体经济的承载力也很关键,有体制机制保障、有项目支撑、有赢利模式,可保障创投资本的可循环性。通过孵化、助推基金、资本对集体经济注入、支持后,也有退出机制、止损机制,让集体经济有欲望自己独立发展,以勉产生财政依赖或套利惯性。

四、模式与道路问题

要系统考量“三农”,推进“五化”。

组织化:选择能够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的产权、管理、运营、劳动生产的现代治理模式。

企业化:要把集体组织、合作社、复合体等三农主体,当一个可持续营利的机体来创办,以可持续地推动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农业产业状大。

产业化:农业项目的小打小闹、价值链短小、技术含量低、上下游不衔接,不能适应我国市场深化的需要,更不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以产业化的方式提高竞争力,增强生存力;

共治化:对治理结构进行科学设计,成立代表机构,进行管理权激励,保障农民以创办人、合伙人的身份实施对机构的治理权。

共享化:对利益分配机制的科学设计,进行股权激励,保障农民以股权人、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对机构所取得利润的收益权。

通过,探索、改革与发展,整体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农民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农民文化魅力的普遍提升,从而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区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联宇集团公司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