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杨团:综合农协是三农改革的突破口

[ 作者:杨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4 录入:12 ]

“乡村,诗意的栖居”系列讲座由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RCRA)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从2015年3月起每月推出一期乡土主题讲座,以思考来回应时下方未艾的乡村文化保护与建设实践。

该系列讲座第十期我们请到了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社会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老师。

杨老师讲座的题目是:综合农协: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以下为讲座现场速记整理,已经杨老师审核授权。

杨团:大家好,我是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发起人、理事长,从社科院办了退休手续后办了NGO,我还是社科研究院副主任,我就是一个跨界的人,也就是说,我大概70%的经历所做的是我今天讲的题目。

关于这个题目,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争取用比较短的时间讲了以后,我希望跟我们在座的各位讨论,因为我发现,在座的有相当一些是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换句话说,是对这个问题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所以我想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来进行对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的讨论重点不在学术讨论,学术层面是另外一种讨论。这其实是一个知识讲座,这个知识不仅书本的知识,也有实践的知识,大家一起来讨论。我对四个领域相当熟悉:第一个,整体的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第二个,公益慈善。第三个:综合农协。第四个,长期照顾。所以这四个领域都可以讲。

01中国三农改革对现代化的意义

三农很容易了解和知道的,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农业是一个产业、经济,农村说的是一个社区,说的是地域,农民说的是我们。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的历史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所有的国家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到现在,我们可以说有一些非洲国家目前还在经历着这个过程,还没有走过来这个过程。但是全球范围来看,第二次现代化已经开始了,第二次现代化80、90、00看的最明显。也就是说,是一个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个时候,以经济为中心转变到以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我们现在大部分扶贫济困,尽管中央提出2020年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天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概念跟60年代、50年代也完全不一样。今天绝大多数人,实际上是在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上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而且不仅城市是这样,农村更是这样,农村已经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分化,或者说我们阶层的分化。所以在这样情况下,新出现的网络、智能化这样的变化,都跟生态文明这样的区域和这样的方向直接相接的。第二次现代比第一次现代化,我们看到继承和发展的变化,在政治的民主化,这是人类历史上几乎绵延千年的主题,第一次现代化对第二次现代化,对政治民主化要求更多,那就是网络化导致了大众的时代到来,大众消费的时代到来。

第一次现代化是农业比重下降,第二次现代化是工业的比重下降,服务的比较宽泛,包括网络算服务,甚至农村里头综合农协所做得事情全部都是服务。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很重要的自然的概念上,保护和回归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们今天大家最众望所归的,城乡联系最密切的是什么呢?是安全的农产品,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吃饭,每天要吃菜,要吃肉,这些农产品由农村、农民加工生产出来的,如果被化肥、农药全部覆盖的话,我们吃了的话,我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是损坏。

对自然的回归和保护,不仅对自然保护,也是对人本身,因为我们也是自然当中一种生物而已。这样的保护和回归,就一定要导致不能只讲经济,第一增长,而不顾农产品的质量,不顾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经济和社会的融合,在第二次现代化是成为一个非常突破的主题,显然第二次现代化要重新思考农业的意义,重新思考农村和农民的意义,这就是说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对三农的认识跟过去有了一个很大的不同,过去是说,它穷困、贫苦,大家记得希望工程大眼睛的小姑娘,就看着她就觉得心酸。我们想办法,让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那时候的重点三农是扶贫。今天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跟过去的概念也应该有区别了,农业其实是农业自然和人共同构成一个生态和经济系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不过是人口密度比较低,而且自然状态始终保持的,不像城市水泥森林。今天三农的概念跟以往的三农概念已经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也就是第二次现代化带来重要的变化。

三农的现代化是第二次现代化必备的前提和条件,这个必备前提和条件,涉及到我们现在的政策大方向。我们政策大方向在农业现代化思路不一样的,有一种思路是说,通过资本扩张和规模化经营,使农业以机械化方式直接融入现代化,其过程和结果均是挤压小农户生存空间。我们有一种思路是跟这个不一样。我们是说,小农户有一些在文化上、生态上、独立自主上都有意义的东西,小农户这个形态可以保留,但是它的土地可以扩大,可以变成在整个农民包括兼业农在农村居民里非常少的一部分,占5%,但是可以存在。用一种农民组织化的方式来帮助他服务,也就是说,你能生产的还让你生产,你在生产当中需要的服务,比如需要金融的服务,我就给你做金融服务。还需要农业技术服务、儿童服务、妇女服务,有这么一个农民的综合性的组织专门给你提供本身一家一户承担不了的,但是又是非常需要的综合性服务,这就是我们做得综合农协,整体上属于服务业。

这两种思路就导致了实际上跟农村也是不一样的,农村一种思路就是全包了,国家投资,科教文卫体所有的设施都下去,到贫困的农村,一个村里好几个地方都有城里常见的体育设施,国家体委捐的东西,哪儿都有,没有太多人用。另一种是就地现代化,合作投资、农民互助、社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下的乡村自治(社区型农民合作组织治理乡村),保有农村各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传统。

对于农民一种思路就是提倡农民要职业化、专业化。我们政府把钱投给职业化、专业化的农民,然后让他们扩大家庭农场的规模,让他们实现机械化。这样的一种叫做职业化、职工化、大农化,包括他们做农场的工人。这样一个方式是把农业当工业,是把农民当成工人来培养。我们的想法是农民兼业化,以生态维持多种种植、多种就业、多元收入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来让农村整体还有农民的水平上升,而且让农村变成诗意气息的栖地,愿意去农村居住,愿意去那里人交流,这是我们想追求的。

我们现在想追求是就地现代化,三农都要就地现代化,这个就地现代化的意思就是城乡不要大差距,城乡综合价值上等值的,包括方方面面,农村有我们城里没有的东西,当然我们也有农村没有的。所以用什么样一个方式,让农村能够实现就地现代化,包括农民就地市民化,服务就地公共化和生态就地持续化,包括服务基本无差异,包括专业农和结业农和生存底线的有序发展。这样的一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样一套的目标,是超越工业时代现代化的第二次现代化,它应该是人类新的文明,新的现代化的模式。要追求的是人和地球和谐共处这样一个时代。

02中国三农改革的路径探索

现在社科院里头,我们以社会政策中心的名义做项目,做两个地方的试点,第一个,在陕西洛川,就是洛川会议那个洛川,老同志都知道,延安地区的。一个是在湖北武陵山区做试点,靠近四川。这十多年来,光社科院这两个试点,再加上我们做农禾之家,在社科院最早建立的,到现在农禾之家有170多个农民合作组织参加,这个农禾之家联盟其实就是,第一层是农民,第二层是综合农协,上面就是把这些合作社建立起来,这就是农禾联盟。倡导大家走向综合农协,有困难我们不怕,我们一起走,这个路就是走出来的。这些事遇到的困难就是大家看得到,我们简单数数,首先是城乡隔绝,户籍是一个大问题,最近折腾了30多年,中央对户籍动刀子,还有商品和金融流通的隔绝。当然经济和社会割裂也是非常明显的,政府的主要政策就是抓经济,城市抓经济,农村也抓经济。政府多少亿现在给农村的是每年都有上万亿,通过各个口子往下,下的就是主题都是给农业,给谁呢?第一个是给农业公司,越是大公司,越有本事要钱,然后给合作社,我们发现全国130万个合作社,绝大部分都是公司的合作社,真正小农户,农民真正愿意自组织起来的是平等的,互助的,微乎其微,非常少。

这样一些问题让我们感觉到,最重要是我们的体制,而我们这个体制跟我们的观念相关。这个思想就导致我们去想,得想办法让农民自己,而且是农民的组织,这个集体要富裕起来,如果这个集体能够富裕起来,而且这个集体又能够把农民的需求集中起来,把农民的需求能够按照一个有组织的方式再来给农民提供。那么的话,也就是说在政府的大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每一个地方的农民就可以有它自己独立自主的来帮助它当地的农民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实现他们的需要,这样的一个格局。我们希望每个乡镇的综合农协都可以做成一个地域小政府的工作,而且形成自己相对的独立,有进有出的资源的政府和平衡。这就是综合农协基本的想法和目的。

03东亚经验与中国经验

这个目的最开始我们找不到具体路径,我们就向外看,向外看到哪里呢?看到了日本、韩国、台湾。我去台湾10次,日本5次,韩国5次。一切学习人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人家的乡村和城市是比较平衡。他们建立了一个其实全国统一的农协,但这个农协,分几曾,最底下的一层在乡镇,叫综合农协,这个乡镇综合农协最重要的,最上头也有农协。这个农协是一个特殊的法人社团,它是社团,它不是企业。但是它做企业经营,它企业经营拿来的钱去支持它的社会服务,这是法律允许的。

杨团:综合农协是三农改革的突破口(图1)

这是什么呢?是它的一个小小的超市,它的超市里头,这个机器是一个拈米的机器。日本人说这个米是可以呼吸的,不能把这个米拈的精光,看着好看,吃的好吃,但是没有营养。这个米麸皮去几分是有讲究的。所以到这个机器自己来定,这个米去几分的麸皮,设定一下就出来了。还有一条,每天要吃新鲜米,换句话说,一周打一次米,因为有麸皮的时候,还是有呼吸,去把麸皮打去全完蛋了。一定要经常来打新鲜米,就是日本所有的超市有这个小机器,日本农协做这个事,是给老百姓的服务的。所有农协的超市里头有这个小机器。这样是日本秦野,是下边的乡镇,这个是讲它的设备设施,这就是我们看看农村,这个设备设施五花八门,什么全有,既有属于田地的,又有森林的,又有种菜的,又有是各种各样不同的作物,以及文化设施等等。

杨团:综合农协是三农改革的突破口(图2)

它是什么意思?我的农业是五花八门的,是多样化的,不是简单的一拉就是一大块,几千米的平地,上万亩的平地,拖拉机耕种就是现代化了。现代化是多样化的,现代化是生态化。

杨团:综合农协是三农改革的突破口(图3)

这个也是秦野的,你看它的超市,它超市的概念,我们现在超市已经比过去好多了,它那个超市我看到甚至有这样的情况,就是说超市没有工作人员,这些人到那个超市,拿一把菜,然后就在那儿前台放多少钱,这样一个方式,也就是说,这个社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还有一些人,把自己家里没有用的小盆的盆栽放在门口,你愿意拿就拿走,要不然放几个钱。也就是说,不是金钱交易,这种社区人迹的关系,把这个蔬菜当做人的必需品,放到这里。当然了,我相信这个超市是有人管,也就是说放这个蔬菜总体总结算有人管,但是节约人力。

杨团:综合农协是三农改革的突破口(图4)

韩国的农协最有意思的大超市非常厉害,大超市可以这么说,韩国农协大超市在全韩是属第一的,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方式,其实把它的大资本,韩国农协有大资本,把银行都拿过来,是现在朴总统的父亲第一个措施推韩国农协,就把外头大银行,由国家下令给韩国农协,让银行的资源支持这个农协。韩国农协资本很厉害,尤其金融资本,到今天大银行出去了,但是从1961年到2012年,60%的利润归韩国农协,原来百分之百归韩国农协。

杨团:综合农协是三农改革的突破口(图5)

韩国农协做得大超市不得了,我们看到规模最大的,这都是韩国农协所做得工作。就看到韩国这样的47个,可见这么规模之大。这么大规模是为老百姓服务的,韩国农协这样的一些超市价格最便宜的,得到韩国的主妇,几次得奖都是妇女给奖,可见东西又新鲜,质量又好,价格还便宜,特地跑到它那儿买,还有农协大学,我们会记得,我们当初讲过,我们新农村的时候,学习韩国新村运动,新村运动在哪儿培训,就是在这儿培训。我们当时不知道新村运动原来是农协的,就以为是政府的,其实不是。韩国的农业政府直接依靠农协去推的。

杨团:综合农协是三农改革的突破口(图6)

这是台湾的农会。这个主要用得台湾有一家苗栗,苗栗有一个大的农会,叫我第一名,这是2007年水果的第一名,他们经常进行评选,上面的农委会,等于我们的农业部,这是大户地区农会,这也是它的图,这个图可以看到,它围绕草莓这个产品观光、旅游,我还在那里各种各样的食品,草莓冰棍、草莓香肠、草莓酒什么都有,深入开发它的产品,搞出草莓文化馆,成为一个风景线,就是文化创意产业,这是我跟他们的理事长。这是它的三星农会,是一个种葱的,这是它的三星农会的青葱文化馆,这个里头灯光声乐都有,就说这个葱怎么长出来的,城里的人特别小孩子让你葱的成长过程,怎么长的好,还有产量的比较,他们说葱每年的增长,而且用葱做各种各样的食品。这个是它的所有的米,这些产品都有一条是什么呢?都会写上农会的名字,所以这里很明显,所有都有它的品牌。

杨团:综合农协是三农改革的突破口(图7)

这是台湾农会一个营销部、供销部,农药化肥等等,都在这里。但是他们的农药化肥逐渐改了,已经变成有机肥,这个到处都可以看见。但是最重要的,这边有一个小的照片,鹿谷乡农会,它会讲所有的都是会员,要求所有的农民怎么样遵守制度和纪律。

杨团:综合农协是三农改革的突破口(图8)

你们看这张图是台湾的一个学者画的,农会做思想,两头金融和经济,经济是生产方面的,保险事业,因为人多了,成规模的,跟保险公司谈,给农会一定的返点。金融经过利贷差也有,经济事业通过农业挣钱不多的,这三个事业农协挣一点钱。推广事业,重点是农业技术推广,生活方式推广,还有文化、艺术,当然也包括社会福利的推广,老人服务的推广等等。也就是说,这个部分差不多是要花钱的,要这些事情支持花钱的事业。

杨团:综合农协是三农改革的突破口(图9)

我们再来看我们自己了。山西永济乡村社区,最具有典型社区意义的,最能够实现所说目标的模式。这个农协走到今天,已经差不多开19年了,它是1998年开始的,开始的时候一个农村妇女,就是帮助老百姓引入农业技术,为三百多人做培训。后来还做了上千人的妇女上街去跳舞这样的积极性的活动,这样被当地的永济市县委书记了解到这个妇女本事不小,到组织27个行政存,还有48个自然村,这个妇女了不起。你想做什么,我想做农村协会,这个县委书记就批了。当时批准的正式登记注册的永济市蒲州镇农民协会,这个就问书记,我现在不小了,我都有这么好了,有40几个村,将来再大一点,就两个镇,能不能做市里的农民协会,这个书记说行,只要努力把这个事做起来,很快就要把镇省了,这个里面有非常多的故事。她做科技中心,通过团购团销给农民利益,而且农协的服务人员还可以拿到一点钱,这是它的有机棉种植基地,最好是上万亩,给老百姓增收比例很大,一年增收20%,最重要的找到买家,是香港一个做有机棉,要纺纱、织布、出口,需要好原料,等于提供原料。后来光做原料亏点,就是加工,不是自己建加工厂,是借别人的加工厂,借一个月加工自己的东西。农民是很从而的,它会用各种方式来算帐,来获得农民组织自己的利益。这是它大量的东西,生产资料,在物流的运输,这边是农协给大家什么样的福利,这个福利也很好玩,给大家发树苗,号召大家种树,不是志愿者种树。用这样的方法,让农民一方面得到实力,买这个树苗也要花钱。更重要的让农民小心伺候这些苗,让农民多样化生产,一半农民水果收回来,也能够挣钱。它那个地方非常有意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个地方是好地方,那个地方种棉花的,种棉花等于一条龙,这个棉花是可以关上,从棉花开始到织布,这个织布机,从这个收了棉花以后,老乡就开始捻,每一个步骤都有,自己纺纱织布,最后做成各种各样的产品。

杨团:综合农协是三农改革的突破口(图10)

现在咱们的农村做集体活动,不像过去,其实有一些东西,有一些传统有意义的不该丢,这是他们经常做大规模活动,动不动几百人,上千人,这是妇女剪窗花,除了手工艺品,除了纺纱还刺绣,还可以销售。还有家长学堂,专门从外边请人来我们这些农村人,要想真正能够跟城里差不多,要等值,我们得提高我们的素质,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不能只让孩子拼命学习,什么都不会,让孩子懂礼貌,要有我们自己的伦理。家长学堂就是讲这些,其实讲的这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是跟生产、农村没有关系。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让这个乡村有了凝聚力。农协做了什么事,老百姓一呼百应,很愿意干,农村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杨团:综合农协是三农改革的突破口(图11)

我们开了乡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班,我们办了六期了,培训了三百多人,叫禾力乡工,除了综合知识,连金融都懂,还会看乡村各个方面,这是乡村的老人服务。最早外边去的一个学者,给他们起了芬芳同乐屋,最后他们改了,叫不倒翁学堂,现在很多村开办了,有非常多的内容,包括教老人写字、画画、剪纸、唱歌、活动,全是他们的工作。还有一小块地,让老人种种地,这样的工作都是不倒翁学堂做的。

农协的组织和运营机制,我们可以讲几条,第一个,是以乡村的群落,当然乡镇比较好,是我们认为有一定的规模,但有的不一定乡镇,我们有的地方连片村,按照地理条件做的,它的功能辐射的,有经济的、社会福利的还有文化的。它登记注册,我们倾向于登记社团的,但是未来这个社团肯定还要变,这个社团的登记,在日韩台是特殊的一个办法,是跟合作社不一样,规定一个乡镇只能有一个。这个农协的产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认为这样的农协,又有经济,又有经济和文化,是以公益为目的的社会企业,是要有经济的,没有经济功能,光靠政府给予不行的,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五花八门创新的服务。它的分配,既有个人的这一块,给你卖农产品,这个钱当然归你,也有公共分配这一块,也有公共利益的这一块。

04综合农协——三农改革的突破口

我们把建立起这样的乡镇一级的综合性的农民的协会叫做中国三农改革,目前应该着力推动的突破口。这样的综合农协有经济,有社会功能,而且它的目的是公益,它是用经济手段完成社会目标,需要有一定的规模,它需要农民的民主治理,它兼有社团我们企业的形式,在社团注册的时候,一定开发经营的功能。它的目标,农民增收、增权、增能有关,但是还是通过集体生活、集体活动大家共同教育。它的农业是可持续的,而且农业是多元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只种某一个作物的。它的农村稳定发展的,农民不需要政府说一、说二、说三,应该走向共同富裕,而且是能够互相支持和帮助的这样一个局面。当然城乡由此也是和谐的。

它的功能已经讲了,信用、供销、保险、推广、农技、社会、文化、教育都推广。还有一个三农政策执行,我们可以想到有这样好的平台,我们国家的政策,很多部门的政策为什么不通过一个漏斗往下走。第一,综合农协有利于第二次现代化的需求,走向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协调共融的。第二个,可以适应中国新的三农领域的发展,这个发展就是农民兼业化,中小农户为主,职业农民有没有,一小部分,中国那么大,中国的农民那么多,你都让他们做职业农民不可能的。职业农民是专门的,但是大多数人在农村的,其实是兼业化的,要解决好这个兼业化农户的问题。还有它的种植、就业和收入,一定是多元的。第三个,有利于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向着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最后综合农协走下去,它还特别符合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时代所谓移动互联的时代,O2O的模式就是线上线下的模式,也就是目前网络不是当做最重要的,网络足够的黏性,我们就是一个会场,要跟其它的地方连起来,网络就是一个联通的工具,最根本还是我们各个地方,各个点怎么做好,中国农协就是点,通过网络跟其它的更好地连接起来,它就可以同时实现,包括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生态时代,文明新的要素。就可以让这个社会发展的更好,人们生活就更加和谐。

所以我们说,它在战略意义上实现生态维持的农村就地现代化和城乡互补功能,在经济意义上,可以在小农基础上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公平基础上的效益,在社会意义上,是农民共富集体发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政治意义上,就可以乡村民主治理,可以遏制腐败,让农民之间建立信任的关系。

05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探路

整体上来讲,我们缺乏对农村到底走什么样的道路,对农村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这么多年过去了,农村的组织化很松散了,有没有可能组织起来,有没有形成权利机构,有没有形成双层一种新型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第一层是小组,各种各样的包括,包括合作社也是,第二层是综合农协,综合农协是乡镇,政府不要管这么多,一口进出。改革的重点,一是推进基层社的改造:农民社员为主体的合作社。二是推进联合社的体制改革:理顺利益关系,推进社企分开,联合各合作社。三是组织体制和组织制度创新:供销社不是行政机构,不是市场企业,也不是行业组织,改革不能只停留在服务创新,或有利可图的合作金融,土地托管,创新企业方面。确定供销社特定的法律地位,走向法定机构。改革的阻力是,供销社内部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改造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社;政府各部门各把持一摊,难以进行总体制度安排和资源整合。

本文系“乡村,诗意的栖居”系列讲座第十期现场速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文化人微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