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宋圭武:农村高价婚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

[ 作者:宋圭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04 录入:吴玲香 ]

【内容提要】如何看待农村高价婚,从经济学角度看,也是一种均衡,是农村社会婚姻市场在经济贫困、面子文化、市场高风险且农村女青年比较短缺等情况下的一种综合均衡。虽然农村高价婚是一种均衡,但这种均衡本质是一种短期均衡,或是一种低水平不稳定局部均衡,其后果是让贫困农户陷入更大的不均衡或贫困状态,或只有短期收益,而无长期收益。婚姻市场的不均衡,深层次是经济不均衡、贫富不均衡所致。所以,解决农村高价婚问题,关键是要增加贫困群体就业和收入水平。

【关键词】农村; 高价婚; 对策

目前,高价婚是我国农村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而且对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从甘肃农村情况看,高价婚现象也比较普遍。一般农村青年结婚彩礼价格普遍在10万到20万之间,也有少于10万的(少数民族地区婚姻价格普遍较低),也有高于20万的,但大部分在10---20万之间。而且存在的一个现象和规律是,地区越贫困,家庭越穷,婚姻价格有越高的趋势。

如何看待农村高价婚,从经济学角度看,也是一种均衡,是农村社会婚姻市场在经济贫困、面子文化、市场高风险且农村女青年比较短缺等情况下的一种综合均衡。首先,高价婚抬高了双方家庭的社会身份价格,让婚姻双方都有了面子。一方面,娶媳妇的人家出了高价,这给村里人的感觉是这家还是有经济实力,这让娶媳妇的人家虽然背了一屁股债,但也有了一脸的面子,这给贫困户一种短期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出嫁姑娘的人家收了高价彩礼,也感觉到自己家的姑娘有身价,整个家庭也有了门面,精神收益与物质收益双丰收。其次,高价婚也是一种变相的识别机制。考虑到从表面现象是很难识别对方家实际经济实力的,于是,通过索要高价,也是出嫁姑娘家对小伙子家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测试。若小伙子家付不起,说明此家经济实力可能有问题,或人缘有问题,或家庭社会关系缺乏有实力的人,将姑娘嫁给这样的人家,必然风险较大。再次,高价婚也有一种 保险的味道。由于农村人缺乏稳定的职业保障和经济来源,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增加婚姻的稳定性,出嫁姑娘的人家心理会有一种增加保险的倾向。而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对贵重的东西保护度也高,或对自己付出较大努力得到的东西,珍惜度也较高。嫁姑娘的人家,通过高价婚,让对方有较大付出感,这相当于为自己姑娘的婚姻增加了一份保险。第四,高价婚也反映了我国目前农村婚姻市场男多女少的情况。由于农村女青年进城打工较多,导致许多地方农村青年男女比例失调。由于女青年减少,在婚姻市场上,必然是供给方主导的因素更大,而供给方必然是更倾向于索要更高的价格。第五,高价婚也是一种自我维持的循环。一般而言,农村家庭有男孩,也有女孩。由于大家都是高价婚,今天我嫁女若不索要高价,明天我娶媳妇就没有了资本。最后大家必然都更趋向于选择高价婚。

虽然农村高价婚是一种均衡,但这种均衡本质是一种短期均衡,或是一种低水平不稳定局部均衡,其后果是让贫困农户陷入更大的不均衡或贫困状态,或只有短期收益,而无长期收益。对贫困家庭而言,各种收入累计一般一年最多也就有几万元的纯经济收入或更多一点,要还清10---20万的彩礼,会让男方家陷入长达十几年入不敷出更加贫困的状态,这实际上也让要高价的姑娘家一方害了自己出嫁的姑娘。因为这样结婚后生的孩子也必然生活在贫困中,由于营养不良、受不到良好的教育等,最终让整个家庭陷入代际贫困循环。另外,由于贫困,家庭矛盾必然增多,让婚姻更加不稳定,更加不幸福。农村有些女青年结婚后不久,或者生了小孩之后,就离家出走,不见踪影。所以,从哲学的角度看,高价婚本质也是一种经济生活的异化形式。高价婚让贫困者的生存变成了一种否定性存在。为了维持短期的存在,不得不舍弃长期的存在。维持存在的方式变成了存在的否定方式,存在的手段与存在的目的相悖,手段成了目的的对立物。

婚姻市场的不均衡,深层次是经济不均衡、贫富不均衡所致。所以,解决农村高价婚问题,关键是要增加贫困群体就业和收入水平。

第一,大力提升贫困群体人力资本,让贫困群体有增加就业和收入的能力。提升贫困群体人力资本,应包括:道德资本、社会资本、知识资本、心理资本、身体资本五个方面资本的全面提升。以往的人力资本建设理论,注重点主要是知识资本和身体资本等方面,这是不全面的,尤其是道德资本建设,更不能缺少。扶贫先扶志,要教育贫困者克服等、靠、要思想,要引导贫困者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致富。另外,要教育贫困者更不能因为贫穷,因为鸿沟大,为了快速致富,走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既害自己,又害社会。从长远和全局看,道德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资本。一是道德资本充裕的社会,人们必然更富包容精神,而包容精神更有利于创新。二是道德资本充裕的社会,可以大大降低非生产方面的成本。比如制度的设立和监督成本等,都会因人的自觉性高而大大降低。三是道德资本充裕的社会,由于人们富于奉献精神,必然生产效率更高。

第二,大力扶持有利于贫困群体就业的产业,让贫困群体有增加就业和收入的产业。什么样的产业有利于贫困群体就业,从实际情况看,一是旅游产业。贫困地区往往旅游资源比较丰富,需要大力开发。另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在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人们对旅游需求有快速增加趋势。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以上,旅游业增速明显高于服务业其他产业。二是特色农业。不同地区往往具有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特点,这些生产要素具有无法替代的特点。贫困地区可根据自身的气候土壤特点,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带动贫困群体就业。目前,有些贫困地区有很好的特色资源,但缺乏有效开发,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并没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外,如何发展特色农业,应尽可能形成一镇以一品为主,或一镇以一业为主的局面。另外,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尤其要注重生态绿色和环境保护,要把绿色生态环保原则放在第一位。生态绿色环保是农产品最核心的竞争力。对农产品而言,生态绿色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高度统一的。因为不满足生态绿色环保原则的农产品,必然是没有市场的,最终必然没有经济效益可言。三是休闲服务业。一些休闲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贫困群体,在干活劳动方面,又具有一定优势,可通过适当的技能培训,在一些休闲服务产业就业。四是绿色公益产业。让贫困群体多从事绿色公益产业,好处多多。比如安排一些贫困户做护林绿化等工作,既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又有利于减轻环境压力,还可提升人的道德境界,一举多得。

第三,通过适当的税收管理等政策,刺激富人群体合理消费,让贫困群体有钱可赚。刺激消费,重点应是刺激富人群体消费,而不是刺激贫困群体的消费。刺激贫困群体消费的政策对经济稳定增长是十分不利的。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由于次贷本身是一种鼓励贫困群体增加消费和投机的行为,其后果是让经济运行更加危险和不稳定,最终引致金融危机。所以,对贫困群体而言,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是要增加其收入和就业,而不是扩展其消费。但刺激富人群体消费,也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方向,应当让富人群体把钱花到合适的地方,应当让花钱的边际社会效益大于边际私人效益。比如,应当限制一些富人群体不合理的浪费性的奢侈性消费,但也要鼓励有利于环保和增加贫困群体收入的消费等。为此,对家庭资产超过一定额度的富人,国家应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合理消费。比如,不妨对富人征收“不休闲税”,同时开征遗产税等。征收“不休闲税”和遗产税,就是通过征税的形式,鼓励富人多合理休闲,比如多旅游、多参加体育和教育培训活动等。对富人的这些合理休闲活动费用,可进行税收抵免。通过对富人群体征收“不休闲税”和遗产税,一方面有利于刺激消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加贫穷群体就业。

第四,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完善和运用好电商平台,让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有更多通道。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可大大降低销售成本。为此,要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为了更好发挥电商作用,还需要贫困地区抓好产品的品牌建设。没有品牌,销售渠道再通畅,其经济带动作用也不大。为此,为了保障产品质量,要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销售渠道,要严防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现象,要完善电商运营的相关法律制度。

第五,大力发展小城镇,让贫困群体增加收入和就业有区域带动中心。贫困地区一般离大城市比较遥远,所以积极发展小城镇对贫困地区带动作用更好。如何发展小城镇,要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深入调查研究,科学选址,科学规划,科学建设,在一些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精心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小城镇。另外,小城镇要选好自己的主导产业,是以商贸为主导产业,还是以旅游为主导产业,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从全国总体看,小城镇的主导产业应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必须要建立在基本自给的基础上。

第六,积极推进贫困群体合作化建设,让贫困群体增加收入和就业有组织保障。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贫困户都处在社会经济的边缘化区域,没有和社会经济组织(比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等)建立有效联系,基本上大多数都是一家一户独立分散的小生产经营方式,抗生产和生活风险的能力很弱,很容易因病、因婚、因灾等致贫。而积极推进贫困户合作化可以有效发挥规模效益和分工效益,有效提高贫困群体的抗风险能力。另外,积极推进贫困群体的合作化建设,也有利于培育贫困群体的合作精神和互助精神。另外,对贫困群体合作化的建设应是广泛的,既要积极推进生产方面的合作化建设,也要积极推进生活方面的合作化建设,应将贫困群体纳入到各种广泛的社会经济合作网络中。另外,推进贫困群体合作化建设,靠贫困户自发合作会具有较多无序性和滞后性,需要政府发挥好引导和主导作用。

第七,大力推进科学技术下乡,为贫困群体增加收入和就业提供坚固技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另外,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所以,扶贫要激活内生动力,必须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持续投入。国家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贫困地区科学技术的援助制度。应广泛动员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和对口帮扶,推广先进技术并进行技术开发。

第八,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让贫困群体增加收入和就业有可靠带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保证。”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精准是精准扶贫的灵魂。理想信念歪了,扶贫就很难精准。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把扶贫看成是一项最大的善政。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扶贫的动力就会更充足,扶贫的方法也会更科学。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25日生,中共党员,甘肃靖远人;曾先后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现为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智库工作站教授,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发展、经济理论和三农问题等方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作者的新浪博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