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何竹梅:说说基层干部的在线与隐身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1 录入:实习编辑 ]

  某记者随县领导下乡采访专项整治工作落实情况,一位副乡长陪同到试点村查看现场。所到之处,老乡们和这位副乡长非常熟络,大家纷纷主动和他打招呼。一位村民打趣道:“咱乡干部是‘在线’干部,常往村里跑,哪家都熟,就和自己家人一样。”(7月20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线”和“隐身”是一对网络反义词,本无褒贬之分,但有是非之别。“在线”者,让网友都知道自己在那儿,有事有话直接就说了;“隐身”者,自己确实在那儿,但别人看不到,自己得以从事自己的事情。如果仅仅出于干好自己的工作,“在线”“隐身”都无可厚非。然而,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作为基层干部,也和老百姓玩起“隐身”来,那就大有“厚非”了。因此,群众欢迎的是能够经常与他们打交道的“在线”干部。

  说到干部“在线”,年龄大点的农民很怀念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镇干部,夏天一件白色的短袖衬衫,手拿一把大蒲扇,来到田间低头,与老百姓说说话,甚至做点活,有时还开开玩笑,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微妙的,古人说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俞伯牙为了钟子期甚至可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都是感情之故。百姓是纯洁的,更是懂感情的,一旦把干部当作“自家人”,办起事来就顺风顺水了。

  曾几何时,有的干部与群众疏远了,甚至在某些利益关系上,造成了许多的误解,使得干群关系越来越僵。有的干部不下村社了,更别说田间地头。老百姓对党的政策方针也不太了解,只能从电视等媒体知道一些大的道理。平日里,百姓不知道干部们在干些什么,甚至不认得他们;而干部们又总是觉得自己工作很忙,甚至把周末都用上了。这工作中形成的两个“极端”,关键就是干部们再忙,在群众面前是“隐身”的,不“在线”,哪怕再“忙”,资料弄得再好,百姓也是不“买账”的。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只有走进百姓,“群众工作”才不是纸上谈兵。上世纪的许多乡镇干部,下田能插秧,上岸能办公,具备着“干部”与“农民”的双重本事,因此与农民谈得来,说得上话,也就利于解决问题。当然,不是说现在的每个干部都必须学会种地耕田,而是要从工作作风上彻底转变过来。从事农村工作,就不要老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你把自己当农民,农民就把你当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来到村里,就会倍受欢迎。

  有的基层干部,面对群众工作中的困难,不去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而动辄给百姓戴个“刁民”帽子。须知,我们的农民心地善良、单纯,但由于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一根筋”现象。有些时候,他们说些过头的话或者做些过头的事,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根本利益没有得到保障,自己的人格尊严没有得到尊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是他们的处世哲学。如果能够深入群众,群众还不信任你吗?

  办公室里再“繁忙”,对百姓而言是“隐身”。而搞好群众工作,更需要的是基层干部多多“在线”。“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到田间地头走走看看,感受淳朴的民风,呼吸清新的空气,嗅出泥土的清香,与老百姓互送一个笑脸,互道一声问候……你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饭局赌场当“隐身”,百姓面前常“在线”,正确处理好“隐身”与“在线”的关系,是基层工作成败的关键。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