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省广安市岳庙村党建创新的调研报告
摘要:近几年来,四川省广安市岳庙村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打破传统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建立了产业党总支,将党组织的设置方式由区域性向功能性拓展,对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新探索。岳庙村通过创建产业党总支的实践,找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产业党总支;党组织设置方式;岳庙村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领导和执政的组织保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工作任务的组织领导和政治保障。新形势下,助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探索,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平台,而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给基层党建创新提供了契机。“支部建在产业上”,形成了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互促共进的新局面,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和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构建的具有较强社会整合能力的党建新模式。创建产业党总支,是岳庙村近些年来进行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探索,就是突破农村地域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将党组织的设置方式由区域性设置向功能性设置拓展。岳庙村的实践表明:以产业为载体设置党组织的探索,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这对于各地农村探索基层党建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为了加深对创建产业党总支这一党建新模式的认识和了解,近期我们专程前往广安市前锋区,对该辖区岳庙村的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创建产业党总支的背景及动因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推进,农村经济格局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政治生态发生显著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过去以行政村为单元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农村社会变革的需要,岳庙村在实践中探索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创建了产业党总支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破解新形势下基层党建难题的迫切需要
岳庙村位于四川省广安市东郊16公里,辖6个人村民小组,总人口1134人,幅员面积1.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49亩。岳庙村的建立是由于201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使得全村居民不得不搬到现在的这个地址。在岳庙新村建设过程中,按照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的思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当好组织者和推动者,而且要成为实践者。但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在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中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党组织开展活动难。《党章》规定,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党员要定期参加组织生活会。但现实情况是,党支部连基本的“三会一课”制度都很难落实,更不要说组织党员集中开展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经费和活动场所、流动党员和老党员太多、基层党员缺乏开展活动的意识和行动。二是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难以找到结合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之一就是体现在领导农村经济发展,但传统的设置模式基本上忽略了党组织的这个作用,致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三是基层党员作用发挥难。传统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党员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选举、投票、表决上,其先锋模范作用难以找到施展的平台。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岳庙村在新村建设过程中,为了化解基层党建工作遇到的这些难题,于是提出了“产业围绕新村转,新村围绕产业建,党建围绕产村建”的党建工作新思路,力求实现党建、新村和产业的相互融合、互动共进。
(二)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党支部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就必须要改变和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模式,推进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随着农村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渡,出现了各种专业部门和新的经济组织,比如基地、大户、合作社等。这些新变化客观上就要求农村的生产要素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优化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以村、组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模式造成了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分割状态,难以实现跨村、跨行业的优化配置。2010年岳庙新村建成后,积极引进了一批业主和项目资金来发展产业,经过两三年的发展,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但受耕地面积的限制,无法大规模的发展种植业。虽然邻近村庄的经济发展缓慢、大量人口外流、多数耕地撂荒,但村民们存在一种“不求同富,但求同贫”的心理,不愿意将耕地流转给岳庙村引进的业主,认为这样是在帮别村发展经济,同时岳庙村村民也不让周边村村民到本村流转出去的土地上劳作挣钱,致使农村的生产要素不能得到最优利用。
其次,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提出了新挑战。由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观念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加之,市场经济背景下,区位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拥有的资金项目资源更多,发展的速度就会更快。因而,市场经济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这种不平衡性更加凸显。岳庙村与周边几个村就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岳庙村交通便利、区位条件好,土地流转较多,发展速度较快,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拓展空间,解决用地紧张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周边几个经济薄弱的村虽然具有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优势,但却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所以面临着村干部难选以及人才外流等突出问题。
因此,为了使岳庙村与周边村庄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广安前锋区代市镇党委决定突破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整合,让产业优势村辐射带动周边经济薄弱村的发展,让党员带头发展产业从而带领群众致富,实现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的相融共进。
二、创建产业党总支的做法与经验
在统筹城乡建设背景下,如何重建基层组织机制,应对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需要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在上级党委的鼓励和支持下,岳庙村大胆进行了创建产业党总支的实践探索,其主要做法是: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布局、规模,按照党员自愿和从业情况,创建了以产业为载体的“1+4”党组织设置模式,其中的“1”就是建立一个党总支,“4”是根据农村党员的不同类型,分别组建了农村社区党支部、农村党支部、方佳山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创辉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等4个党支部,实现了把党组织向产业链延伸、向党员聚集地延伸,形成了产业党总支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的新格局。在这一创新实践中,岳庙村坚持以“产业围绕新村转,新村围绕产业建,党建围绕产村建”为党建工作特色亮点,实现了党建、新村、产业三个方面的相融共进。岳庙村通过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乡村文明风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切实转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坚持“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充分利用党组织优势资源带领群众发展农村优势产业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完成上级党委和政府布置的各项任务,如征收各种税费和计划生育等,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典型的“行政代理型组织”。由于惯性影响一直沿袭下来的党组织依靠行政资源、借助行政手段管理农村社会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政治生态变化带来的挑战,因而需要转变基层党的领导方式。岳庙村产业党总支在发展产业上注重市场引导,坚持“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在发展农村产业时,先由党员带头示范,确定切实可行后,再逐步引导群众参与形成产业规模。大田村种植蜜柚历史悠久,但基本上都是农户自家少量种植,没有形成大面积、规模化的。党总支结合市场需要和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大田发展规模化的红心蜜柚种植,村民们考虑到利益风险,没有人愿意加入。大田村党员张庆在产业党总支的帮助下,率先种植150亩,并邀请专家到村讲解种植技术,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村民纷纷加入种植红心蜜柚,预计今年年底红心蜜柚的种植面积将达到1000亩。此外,岳庙村产业党总支还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岳庙先锋”,将产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市场信息等及时公开,使在外务工的党员群众也能及时了解村务、党务公开状况。产业党总支真正实现了领导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中,发挥了在价值引领、统筹协调、组织动员、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与行政命令式的领导有着根本的区别。通过引导群众参与到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了农产品的规模化和品牌化效益,实现了群众的增收致富,既发展了农村经济,又密切了干群关系。这种新的领导方式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真正起到了“建组织、兴产业、活经济、富百姓”的作用,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巩固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地位。
党组织设置区域局限的突破,使得以岳庙村为中心的先进村级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管理规范、经验丰富等优势,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规章制度等传播给周边较弱的联合村,帮助它们解决班子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组织涣散等问题。弱村支部的党员干部到先进村跟班学习,接受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群众观念和发展意识增强,领导素质和水平显著提高。自2013年与偏马村、桐子村、大田村、龙山村四个相邻村庄成立了产业党总支后,抓住相邻村庄党员群众盼富求富心理,多次组织展开“党员致富经验交流会”,通过请个体户“现身说法”、现场参观产业发展、收入对比等方法,引导相邻的弱村党员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由想富盼富到主动地求富致富的转变。目前,这几个村庄按照“一村一品,培育特色”的原则,党员带头发展了莲藕、花卉、柠檬等产业,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截至2015年底,种植柠檬2000亩、莲藕140亩、精品蔬菜300亩,发展花卉100亩,蜜柚1000亩,引领示范农户种植茄子、西红柿等特色产业110亩,老百姓每年每亩地增收1000元以上。通过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村民得到了实惠,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群众的入党积极性增加,党员队伍的结构得到了较大改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于2015年7月荣获“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二)以产业为载体,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将产业发展中的能人培养成党员,使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得到实现
“支部建在产业上”的党建新模式,以产业为载体,把党员培养成了致富能手,同时,将产业发展中的能人培养成为党员,使得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龙山村党员游纪军被推选为创辉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他和支部15名党员一起带动岳庙村、龙山村的群众建成500平方米养鸭场一个,每年出栏肉鸭4000只,示范带动养殖大户8户,年出栏生猪2100头,出栏小家禽2万只,并引进生猪养殖业主1户,解决了无收入来源群众的就业问题。岳庙村支部书记王永生在新村建设初期,率先承包土地,引进业主,发展种养殖业,积极带头帮助村民致富。从2010年开始引进业主发展产业时,一名在重庆做生意的商人就到岳庙村承包了一大片土地种植精细蔬菜,除了每年给村民定额的土地流转补偿外,同时每月花8万元聘请当地的老百姓在他承包的田地里劳作,让平时闲散的村民们有活干,也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村民秦永元说:“像我们这种年纪偏大又莫得啥子文化的农民,到外面去打工,别个都不得要我们,只有在老家种田。现在我没事儿就到田里去学习新型农业种植技术,在村里规划的产业带里种植了2亩多的辣椒和茄子,比以前种植水稻一年要多4000元左右,农闲的时候还可以到流转地里去干活挣钱,收入比以前单种水稻的时候增加了很多。致富全靠党员带路。”以产业为载体的党组织设置方式,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使广大党员的才能有了施展的舞台,党员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岳庙村产业党总支注重挖掘整合联合村庄的各类资源,促进本村资金、项目与周边弱村生产要素的集合,起到拉动弱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而实现强村、弱村的共同发展。岳庙村与几个相邻村庄联合成立党总支,通过组织上的强弱联合,实现了强村、弱村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一方面引导强村(岳庙村)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资源向周边联合的弱村辐射渗透;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弱村的闲置土地及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将强村的项目资金与弱村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用项目资金激活资源优势,用资源优势扩张资本优势。加快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强村和弱村的协调发展。岳庙村处于代市镇新农村示范片中心位置,交通便利,拥有较多的资金项目优势,偏马、桐子、大田、龙山4个村邻近岳庙,但产业发展一直不成气候。联合建立产业党总支后,岳庙村将这4个村的产业发展纳入整体规划,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在引进项目和业主时,结合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岳庙村主要发展花卉和柠檬种植,大田村种植红柚,桐子村种植精品蔬菜,偏马村种植莲藕,形成了以岳庙为中心,辐射大田、偏马、龙山、桐山4个周边村的产业带,发展规模以上产业3277亩。产业党总支还专门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来实施蜜柚品种改良320亩,给党员群众传授新型种植技术。目前,岳庙村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97元,村级集体经济达到13万元以上,也带动了周边4个村庄的产业发展。因而多次得到上级领导的奖励表彰,于2014年先后荣获“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四川省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三)深化农村党建工作,借助各种党建和文化资源,创新宣传教育载体,提升群众文化认同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想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就要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使群众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当前农村宣传教育中普遍存在教育内容僵化、教育方法陈旧、教育途径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岳庙村产业党总支借助各种党建、文化资源,结合村庄实际情况,创新教育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来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认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精神文化”融合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增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岳庙村党支部把“党组织就是服务,党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贯穿于基层党建文化的始终,逐步形成“团结和谐、创先争优、服务高效”的基层党建文化精神,凝聚了党员干部的价值共识;将党建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合,从群众的身边事入手,宣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循序渐进的加以引导,并逐步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为。第二,“学习文化”融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认同。充分利用村民学校、政策宣讲、农民工培训等平台,采取党员和群众共同参与的专题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对党员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的基本政策、路线、方针的教育,以提升党员群众的思想认识、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第三,“先进文化”融合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农村党建的服务水平。党支部每季度组织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儿媳”“好人好事”等先进、典型活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氛围,借助榜样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帮助村民更新观念,为党的政策宣传作贡献,以达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互促共进。
农村的文明创建活动,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还是深化农村党建的重要途径。岳庙村坚持以文化建设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农村文明创建,将新的文化内涵融入党的指导。一是扩大文化建设在基层的覆盖面。坚持完善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在新村建设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例如在新村集中居住点设立“孝敬歌”“勤廉三字经”“尊老爱幼”等字画,营造新村文明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群众树立家庭美德;岳庙村党支部利用文化下乡和休闲健身广场、村级文化活动室、农村书屋的建设,配齐文体设施,构建文化服务的功能体系。二是打造农村党建的认同品牌。一方面,注重思想引领,把握文化活动的方向,保障党支部活动的有序开展。岳庙村以党支部成员为主导,定期开展理论导读、农业知识和健康讲座等活动。对于讲授的课程,很多老年人都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因为他们觉得在这里有人气,既能增长见识又能愉悦心情。另一方面,加强价值引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先进作用。近几年来,共有20多名村民被评为“道德之星”,党支部利用“道德之星”发挥党员的引领和榜样作用,营造党员群众和谐相助的社会风气;以廉洁文化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精神,提高群众参与农村反腐倡廉建设的主动性,党支部将“反腐倡廉三字经”“廉洁小故事”“廉洁公约”“廉洁漫画”等做成廉洁文化宣传栏,营造价值引领的浓厚氛围。
(四)整合组织资源,关爱农村留守人口,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户解决各类生产生活难题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地区出现“老少留青壮走”现象,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愈来愈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岳庙村党支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一,针对农村留守老人难照顾的问题。对孤寡老人,由民政出钱、党支部牵头修建敬老院,采取自愿原则入住敬老院,配备专人照顾;对于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最重要的是要“老有所为、老有所用”,找到自身价值所在,这才是解决好老年人问题的重点。因此,岳庙村在引进业主发展产业时,就聘请村里的老百姓在承包地里劳动,每天村里的留守老人们都会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劳作,晚上到休闲健身广场锻炼娱乐。村党支部王书记介绍说:“这种充实的生活让老年人的生活有了保障,老年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娱乐方式,村里吵架的事情也少了,现在每个老百姓想的都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其二,修建留守儿童之家,关爱留守儿童。针对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难看管的困境,岳庙村专门修建留守儿童之家,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留守儿童之家。村主任王青松告诉我们:“村里的三十几个留守儿童放学后都到留守儿童之家,村上安排退休教师和有文化的年轻人专门辅导他们作业,每年的寒暑假我们都会邀请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到我们村来,给孩子们授课,教他们唱歌跳舞,辅导他们的功课等。”通过这些举措,村里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感到心里踏实了。
岳庙村党支部组织“两委”成员对生活贫苦的村民在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引导村民集体筹资帮助生活困难群众,切实改善贫苦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2015年以来,岳庙村村支两委组织多名党员与村里10余户困难群众“结对子”,帮助他们解决各类生产、生活难题。从产业党总支中挑选10多名技术人才,入户开展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及时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对低保户和经济困难群众进行资金帮扶和就业帮扶,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难。岳庙村2组村民贺正东于2014年5月发现得了肺癌,高昂的医药费使得他们难以承担,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征得村民同意,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3000元缓解其治病难的情况,并帮助其子女上学。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为困难群众办了大量的实事、好事、难事。另外,岳庙村还设立专项资金用来资助大学生和贫苦户,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奖励2000元,在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同时也鼓励了农村学生刻苦学习,通过这些措施让党支部的帮扶工作常态化。依托产业组建的产业党总支,由过去单纯抓党建工作,向服务群众、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群众心理和救助弱势群体等社会工作拓展,在人居环境改善基础上,实现了村民的安居乐业。
三、创建产业党总支的意义和价值
近几年来,岳庙村在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探索出的以产业为载体设置党组织的模式,适应了农村经济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突破了农村基层党建的现实困境,解决了农村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找到了新形势下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有效形式,从而夯实了深化农村改革的组织基础,同时在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文明风尚创建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岳庙村建立产业党总支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首先,创建产业党总支这一实践探索突破了农村基层传统党建模式,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党的组织建设理念和机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是党组织设置方式的最主要的形式,党组织在党员的教育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村政治生态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把党支部建在行政村这种单一的传统党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村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农村党建工作亟待创新。岳庙村以产业为载体设置党组织的形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优化党组织设置的创新。党组织建在产业上,较好地解决了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由于受到地域、活动经费和场所、党员年龄老化、外出打工等情况的限制,组织活动难以召开的问题。同时,也找到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以及农民增收。此外,还进一步规范了产业党支部的管理,岳庙村两委明确规定,产业党支部不具有领导农村工作和决策的权力,产业党总支具有以下三个职能:第一,服务职能。根据市场和群众需要,充分发挥服务大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产业发展中,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平台,及时为群众提供各种信息、技术和销售渠道等。第二,组织职能。组织党员和群众参与产业发展中,并负责反映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带动职能。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和体现党的优势,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等方法,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帮助群众致富。在规范产业党支部管理的同时,调动了党员和群众参与基层管理的积极性,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探索。
其次,创建产业党总支这一实践探索创新了用人机制,有利于培养干部和人才,巩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产业党组织的建立,让党员成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作重心也由此转向了围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示范带动群众、提供技术服务等。岳庙村产业党总支结合产业发展特点,打破地域限制,突破选人用人的标准,创新用人机制,实施“能人强村”工程,使发展经济的能人党员走上村干部的岗位,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一是围绕产业发展选带头人。采取自愿报名和他人举荐相结合的方式,将能力较强、威信较高、有一定经营管理头脑和一定产业发展规模的人选出来,作为党支部书记。同时,从文化程度较高、外出务工回乡的青年中选有专业技术和致富能力的年轻人作为党支部书记。目前,岳庙村全部产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全部都是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每个人有一项致富项目。例如,岳庙村党支部书记主要承包种植柠檬、大田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带头种子莲藕。二是围绕产业提升党员素质。通过开展业务培训、聘请专家授课等形式,不断提高党员发展产业的能力,让党员站在产业发展的前沿,成为致富的“领头羊”。岳庙村产业党总支专门邀请川农大的教授到村讲解果蔬种植和养殖技术,定期组织党员到农业局参加培训。党员张庆说:“通过这些培训和养殖技术的讲解,我不仅知道了如何种植莲藕,而且还了解到了很多的销售渠道,对于产业发展的规划也更清楚了。”同时,依托这些能人党员加强对群众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群众的致富能力。三是围绕产业储备能人。岳庙村产业党总支建立起致富能人档案库,把农村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致富能手作为产业党总支的重点发展对象,对于符合党员发展条件的,及时吸收入党。去年下半年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积极分子刘德勇带领群众种植辣椒100亩,每亩地较种植水稻增收3000元。四是村干部实行坐班制、考核制。对村干部实行岗位目标考核,每一季度进行一次民主测评,将测评的内容和结果及时公开,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通过选人用人机制的创新,为基层组织配备了优秀的带头人和后备人才,且在产业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人才,执政能力明显提升,有助于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最后,创建产业党总支这一实践夯实了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有利于推动以党建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路径是从政府本位走向社会本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之间的合作治理,更加注重社会管理的服务性、自主性与规范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重塑执政党的社会治理理念,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社会管理最根本的是对人的管理,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优化组织架构,能够更好地实现党组织对党员、群众的全员管理。岳庙村产业党支部的建立,将党组织建在了现代农业项目上、建在了专业合作社上,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当地党员群众和外来人员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优化了党组织架构,夯实了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逐步形成了新村建设中的基层组织与社会管理新架构。此外,党支部根据本村实际,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来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参与农村社会管理;以“欢乐农家大赛”“十星文明户”“清洁卫生户”等评选活动为载体,倡导新农村新风尚,激发村民的文明意识。通过建立产业党总支的实践探索,丰富了村级治理的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密切了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实现了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推动社会稳定的初衷,优化了农村社会的多元治理结构。岳庙村的实践表明,以产业党总支创新的实践探索有效的带动了基层社会管理由一元管理走向多元治理。
(文章来源于《长白学刊》2017年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