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怡:从乡镇缺人看微腐败治理

[ 作者:张怡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10 录入:实习编辑 ]

  近期,在全市范围内掀起的专项治理“微腐败”高潮,将大众目光聚焦到基层和基层干部,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基层”、“权力”、“腐败”、“治理”等主题上时,《廉政瞭望》杂志刊登了《超编的乡镇为何还缺人》、《乡镇里的“香饽饽”》、《乡镇干部在忙什麽》系列文章,在就腐败谈腐败之外,深入探究了基层政府的人员结构性问题,使我们以洞悉、全面的视角和思维将“微腐败”和体制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联系起来,从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问题根源和治理对策。

  乡镇缺人?——到底是忙不完的工作还是填不满的焦虑。近年来在建设服务性政府的总体要求下,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干部越来越多的承担了繁重的工作、复杂的业务和严苛的要求,同时还要直面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和舆论压力,在这样的多重“困境”下,他们却持续遭遇着“非议”——“你们有什么好忙的?就是办几个证嘛”、“乡镇很轻松啊,天天摆壳子”、“上面政策是好,但一到你们这儿就是腐败!”……伴随着焦虑、尴尬和无奈,乡镇干部们积劳成疾的现象时有发生,但与此同时乡镇普遍每年都在招人,有些甚至超编。那问题到底在哪里?

  其实乡镇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缺人,而是结构性缺人。就拿某乡镇为例,在编在岗人员约100人,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上占总人数的一半,30-40岁占31%,20-30岁占19%。干部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干部占比严重偏低。再看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不足三成,因为过去公务员准入条件较低,部分年级较大的基层干部至今未完全退休,这部分人占比不小,虽然这部分人员可能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但其工作方法、技能和思路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办公及工作强度的需求。

  其次,乡镇目前人手不够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体制外“补血”少了。以往,乡镇面对阶段性工作可以通过临聘人员来充实队伍,还可以从村社抽调大量大学生村官。但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开始从上到下清退临聘人员,大学生村官规模也逐年减少。如果继续深究,其实乡镇缺的是会写材料和踏实肯干的人!现在的乡镇工作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基层政府的行政功能和服务功能比例失衡,有相当一部分年轻干部要长期呆在办公室,接收各种文件、准备各种资料、上报各种信息,这也导致能下到基层,深入群众,具体办事的人员缺乏,这样的窘迫困境也使基层干群矛盾日益突出,不作为、慢作为、懒政等“微腐败”悄然滋生。

  另外,由于乡镇混编、混岗现象严重,公务员和事业人员难免都会出现不公平和持续观望的心理,这也导致乡镇在人员管理和分工上困难重重。尽管目前当局已经意识到问题,改革之轮也重新起航,但我们也应该清楚,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能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乡镇不仅人员编制配备合理、规范,机构运转良好、有活力,乡镇干部都能享受公平的薪资待遇和晋升的机会,能以健全的制度和合理的结构确保人员各司其职,让“微腐败”无处藏身。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四川新闻网  2017-07-0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