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钟超:精准扶贫要从“根”上着力

[ 作者:钟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07 录入:吴玲香 ]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一个地区的贫困,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深层次看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在当前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的经济状况与其科学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技能水平越来越密切相关,这也是贫富差距拉大的深层次原因。

传统的捐款捐物式的脱贫,能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一时之困,却难以实现可持续脱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只有变“输血”为“造血”,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才能保证受助者彻底摆脱贫困。大连万达集团在丹寨的扶贫实践,就是从“扶真贫、真扶贫、可持续”的理念出发,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媒体扶贫,为贫困地区注入可持续的脱贫基因,这也是丹寨扶贫模式的闪光点。

当前,精准扶贫进入攻坚拔寨的决胜阶段,各地都在想方设法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当此之时,必须更加注重克服扶贫工作中“短期行为的专制”,即为完成考核任务采取不可持续的短期行为,甚至弄虚作假,搞“装儿子”式扶贫等闹剧。如果扶贫不注重从“根”上着力,彻底拔穷根,那么脱贫成效难免出现反复,脱贫群众难免返贫,这绝非我们期待的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脱贫也是告别一种生活方式,这是文化扶贫的内涵。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习惯、风俗、心态、价值观念的封闭落后。现代社会通过分工创造价值,如果贫困群众因为文化隔膜融入不了现代社会,就难以通过参与社会分工创造价值。文化扶贫就是要对贫困地区的文化进行现代性改造,培育贫困地区和群众的“造血”机制,促进精准扶贫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日报》(2017年07月07日09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