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至25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山东省淄博市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三农”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交流经验,研究部署任务,深入推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6月25日新华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更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应该说,通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力,各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非常显著。但是,我们也依然看到,极少数地方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外表而忽略内在,由此直接导致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农民的获得感不强。那么,如何才能够深入推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呢?毋庸置疑,要对症下药、补齐短板。
要补齐发展短板。精神文明建设,经济是基础、是硬支撑。一些地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落后,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发展缓慢。如果没有经济作为支撑和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因此,要想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补齐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短板,结合农村实际狠抓农村经济经济建设,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多种方式来打赢脱贫攻坚战,以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上台阶。
要补齐环境短板。近年来,各地围绕“农村发展、农民脱贫致富”这一主线,多措并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斐然。然而,由于极少数地方农村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绿色发展,导致乱排乱放、随意开采、破坏和污染水源等现象十分严重,农村群众深受其害。“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补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短板,始终将绿色发展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要补齐文化短板。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发展滞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少地方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单调、群众性文化活动稀少,许多地方根本没有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持续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下大力气补齐农村文化发展的短板,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多种形式,补齐农村项目资金有限、活动阵地少、专业人才匮乏等文化短板,通过文化扶贫来带动和激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局,事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找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后的症结所在,不断补齐短板,才能够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中国乡村发现转自:中国文明网 2017-06-2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