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来参加这次研讨座谈会,我觉得活动组织得很有意义,听了荆门和沙洋的介绍,很有感触,听了专家和有关部门的点评,也很有启发。结合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我主要谈两点看法。
第一,怎么来看待沙洋的创新。家庭承包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项制度是成功的、有效的,也很有生命力,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行。但同时随着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承包制度也需要完善,当前议论比较多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人地矛盾怎么解决。承包几十年了,实行的是生不增、死不减,有些地方就会出现有的家庭承包地多,有的家庭承包地少,这是一个现实问题。第二方面就是土地的细碎化,土地的细碎化增加了劳动和生产成本,影响到土地的整治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如果说前一个问题是涉及到公平的问题,后一个问题就涉及到效率的问题。两个问题的性质和解决的条件是不一样的。沙洋的做法定位在按户连片耕种,我觉得是比较准确的。它所要解决的主要是针对土地细碎化,主要是解决耕种不方便的问题,主要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个做法不是调整土地,也不是调整承包关系,这一点要明确。它不是要打乱重分,改变承包方和发包方权益的问题,也不是要解决谁家地多、谁家地少的问题。把这个问题的本质搞清楚,才能准确地定位,才能够把握好。
从实践来看效果是比较好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为破解农地细碎化的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土地细碎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规模经营的形成,影响耕地的整理,影响机械化的使用,从而就很难提高农业的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我们讲一个制度好坏,一方面要使农民的财产权利在改革中得到保证,也就是解决农民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农业的问题,有利于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推进农业现代化。许多国家都把这两个问题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沙洋的做法是贯彻中央政策的大胆探索和具体举措。早在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来,社员承包的土地应尽可能连片,并保持稳定。在当时一些地方做了一些探索,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没有系统地找到既能解决农户间公平承包又能提升土地使用效率的办法,只好好坏搭配,瘦地和肥地折算,出现承包地细碎化的情况就不可避免了。在当时由于普遍缺乏大型农机具,主要依靠人畜力耕种,相对农民而言,解决土地细碎化的问题就让位于公平承包的问题了。当时那个条件和要求就是解决温饱。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大量机械的采用,农地细碎化问题也就突出起来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就越来越紧迫了。至于什么途径,则需要基层因地制宜地去探索。沙洋的做法,对全国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很可能还有很多办法,但至少“沙洋模式”是办法之一。我们现在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总结基层的创造,然后提供给群众,由群众从实际出发自愿去选择,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二是为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探索。沙洋的做法对创新农村的产权制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比如说用三权分置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过去都认为只有在承包地出租转包中才会出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分置问题,但是沙洋官垱镇的做法,承包权不变,农户间协商互换,实际上也是三权分置的一种实现形式,这种互换只互换了土地的经营权,巧妙地解决了许多农户因担忧承包地被征占时地价不一而不愿意互换的问题。2002年颁布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在第40条就规定,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种或者各自需要可以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互换。所以,这些做法中央是有明确政策的,法律也是允许的。
三是为各地做好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按照中央的部署,各地的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正在有序展开,进展总体是平稳顺利的。确权登记颁证首先是要解决好面积不准、四至不清、账簿不全等问题,然后要建立起规范的制度,为下一步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形成、新的主体培育创造条件。现在不少地方在实践中,又延伸和充分利用了确权登记颁证的成果,积极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沙洋这种办法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解决了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解决了推动规模经营和集中连片耕作的问题,一举两得。今年4月,农业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土地信息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工作通知》中就明确提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各地可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通过互换并地、按户连片种植,解决地块细碎化的问题,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这也是总结和肯定了沙洋的做法。
第二个问题,如何来借鉴沙洋的经验。农村的事情,千差万别,一种办法不可能包打天下,所以各地在学习、借鉴沙洋的做法经验的时候,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立足于当地的情况和条件。首先要全面来理解沙洋的做法,不要简单地只是去讲调地的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方式方法。沙洋反复强调的五个坚持,有这五个坚持,才使这项工作搞得比较平稳,搞得比较成功。
其次学习借鉴沙洋经验有几点需要把握住。第一点,就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坚持二轮承包基础不能动,不能借机推倒重来,这是一个底线。第二点,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这是很重要的原则,由群众商量决定,商量得通就办,商量不通就放,依靠群众去想办法。同时也要相信和依靠地方来解决矛盾,给基层充分的政策空间和创造空间。其三要有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可以把政府的一些项目特别是耕地整理的项目与改革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工程安排与建立管护机制结合起来,真正调动农民用地养地的积极性,这是根本。
作者系农业部副部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2016年10月13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