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前沿对话|③坚守城镇化底线补齐农民工市民化短板

[ 作者:陈文胜 王文强 陆福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8-05 录入:王惠敏 ]

坚守战略底线补齐乡村振兴七大短板

——陈文胜三农前沿问题对话

即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明确要求,表明党中央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坚定决心。农业农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地方的相关工作迅速铺开,全国上下掀起了乡村振兴的热潮。那么,当前农业农村有哪些短板?对此,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央农办专家委员陈文胜,湖南省社科院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智库团队首席专家、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文强,湖南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陆福兴博士进行了对话。这是其中之一,欲知后文如何,且待连载分解。

三、坚守城镇化底线补齐农民工市民化短板

陈文胜: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农民要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收入增长必然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底线。长期以来农村政策都一直强调要建立农民收入的增长机制,那么这个收入增长从哪里来?国外农产品市场进口冲击越来越大,靠农业这个总体上属于薄利产业的收入作为增长的主体部分很难,收入有限,不可能带来很大的增长。随着国民经济下行,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不断放缓,转移性收入已经逼近天花板。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推进改革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但改革在现实中进展缓慢,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远水难救近火。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引发了农民收入结构的变革,使农民收入在整体上实现了由农业收入为主向非农工资性收入为主的历史性变迁。

农民纷纷逃离的穷乡僻壤,大多数人摆脱了贫困,不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扶出来的,而是工业化、城镇化带出来的,是在外打工农民工和进城经商创业农民的自我奋斗实现的。这到底是不是乡村的衰落呢?如果没有近3亿的农民工置身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要农民靠种一亩三分地去共同富裕,种鸦片也不能致富。反之,如果近3亿的农民工一旦失业而无家可归,不要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可能难以实现,而且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将带来灾难性的冲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就明确指出,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提出,新型城镇化核心在于推进“人的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到城镇转移就业和落户,这本身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带动,也标志着我们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现代化战略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据有关研究预测,中国在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65%,2050年可能超过70%。城镇化大趋势难以逆转,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这个大趋势也就必然难以逆转。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问题。因此,就不能离开工业化、城镇化来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的明确要求,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王文强:如果农民不增收,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归根结底是农民太穷了,需要通过改革调动积极性,我国的城镇化以放开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限制为突破口,根源也在于农民可以通过进城务工来增收,从而为城镇化提供了持久的劳动力红利。从这一意义上看,农民增收既是农业农村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最强大的动力。所以,无论从解决新的社会矛盾出发,还是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以农民增收为底线。

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已经实现了上百倍的增长,但当前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面临新的挑战。从城市来看,国民经济下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城市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退出,对素质较低农民的转移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而且城市资产价格在快速上涨,农民的资产又难以变现,农民变市民缺乏资本,大量农民仍然难以在城市稳定就业。从农村来看,土地经营权越来越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规模经营成为普遍现象,对部分农村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尤其是曾经担当务农主力的农村老年劳动力更多地被“挤出”。由此导致不少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徘徊、迷失。

农村还有数亿人口,如果农民不能稳定就业,甚至出现一定规模的“失业”,无论这种“失业”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会形成重大风险隐患。一是城镇化进程降速风险。就业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基础条件,难以稳定就业的农民必然难以融入城市,如果这一群体增多必将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产生拖累。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拉大的风险。农民“失业”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农民收入,如近几年一些省份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的出现,与这种“失业”不无关联。三是乡村社会稳定的风险。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能稳定就业,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心理;农村老年劳动力无所事事,无收入来源,则会增加子女负担,并可能形成生活安全风险,这都不利于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对此,不得不防。所以,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农村改革激活农民资产,加强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等应该作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来抓。

(本文由中国乡村发现网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前沿对话|①坚守农产品数量保障底线补齐粮食安全短板

前沿对话|②坚守农产品质量保障底线补齐食品安全短板

前沿对话|③坚守城镇化底线补齐农民工市民化短板

前沿对话|④坚守种业安全底线补齐特色种养体系与农业技术短板

前沿对话|⑤坚守民族传统美德底线补齐文化与道德短板

前沿对话|⑥坚守绿色发展底线补齐乡村生态环境短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